首頁 新聞 > 公司 > 正文

少懸浮,去套路 觀眾對現實題材電視劇有更高要求

2018年是中國電視劇誕生60周年。作為最普遍的大眾文藝作品,某種意義上,電視劇還承載著容納社會不同時期豐富記憶的功能,可以是溫潤人心的精神寄托。在走向良性循環,走向品質升級之路的過程中,觀眾還渴望看見這樣的熒屏風景———新時代的現實主義劇應當著重表現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現實生活的真實感為經緯度,刻畫萬花筒人生、社會風情畫卷。

“談判都去華爾街,戀愛都去巴黎秀”,日前舉行的2018上海電視劇制播年會上,東方衛視總監王磊卿此話一出,多少觀眾會心一笑。

“我們發現,競爭是極度分散的競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客戶總監龍長纓展示了一個數據,通過電視劇審批發行的制作機構中,“一部劇”公司連年遞增,從2013年的75.4%到2017年89.4%,已逼近九成。

不可否認,2017年,中國電視劇行業收獲了超越進取的一年,整體創作呈現出主流內容更突出、現實主義強力回歸的態勢。但同樣不可否認,有著現實主義審美基因的觀眾,已對現實題材劇有了更高要求:少點懸浮,少點套路。

■熒屏上的人物逐漸滲入各行各業,但別讓海外拍攝成了套路式“尬景”

醫生、老師、編劇、談判官、咨詢師、工程師、時尚設計師……隨著現實題材百花齊放,2017年出現在熒屏上的人物滲入了各行各業。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電視劇已進入了內容主題愈加豐富的新時代,反映了人民日益多彩的現實生活”。

蓬勃的現實題材創作熱情下,什么才是“真正的現實主義”成為貫穿年會的線索之一。

王磊卿關于海外“尬景”的點評引發會場一陣議論。國產都市劇最近流行扎堆“外拍”,似乎不到海外取景不好意思稱“都市”。過去一兩年,觀眾實在太熟悉相似場景:第一集,男女主人公海外偶遇,因誤會不歡而散,可回國后發現冤家路窄。于是,故事就在歡喜冤家的模式中徐徐展開。有些海外拍攝確乎劇情發展的必然需求,有些純屬“為了出國而出國”。

套路不止一處,“頂著普通人的身份過著精英生活”以及“穿制服談戀愛”也是都市劇愈發常見的遺憾。這就導致觀眾有時會“串戲”,讓甲之主角換到乙劇里做戲,居然可以毫不違和。有行家直言,這是因為不斷被壓縮的制作周期,讓編導演都少了點“貼肉”的經驗,只能在所有人相似的愛情糾葛中掘地三尺。

如何避免套路?去年的品質劇《雞毛飛上天》做出某種示范。它的好評來自多個維度: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歷程;反映了有血有肉的個人命運,跌宕起伏,又無不透露出溫暖而明亮的現實主義力量;同樣重要的還有,它極具真實感。該劇編劇申捷曾用了三年時間潛入義烏商人的生活,跟著他們進貨練攤。對編劇來說,花時間沉浸在一個行業中,與僅僅依靠采訪搜集素材,兩種創作方法得到的質感,必會在細節中顯出高下。而所有的細節和時間才是匯成品質、溫潤人心的涓涓細流。

■與其瞄準“爆款”,不如先讓自己“相信”

來自索福瑞的數據顯示,國產電視劇每年能播出的新劇呈逐年縮量態勢,2016年播出新劇171部,2017年只有140多部。與此同時,近九成公司都是“一部劇”公司。這意味著,許多制作方都需要“押寶”,都希望瞄準“爆款”一擊即中。

從論壇嘉賓們的發言來看,所謂“爆款”在播出方式上有個必要條件———臺網同播。但在制作手段上,“爆款”沒有規定方程式。觀眾不會因演員陣容、知名IP、豪華制作等外部因素,而放棄對品質的衡量。去年頂著光環播出的劇版《深夜食堂》就是一例。“話題度”也不是靠超長劇集來堆砌時間就能累積起來的,騰訊公司副總裁孫忠懷和大優酷事業群總裁都認為,許多劇集完全可以砍掉三分之一以上。

真正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該是什么樣的?導演沈嚴提到了“相信”二字。他的作品《我的前半生》從播出起就是熱度伴隨著爭議,喜歡和不喜歡的觀眾各占一半。通過觀察這一現象,沈嚴得出,要害在于“相信”,創作者是否相信劇中角色、人物關系,又能否通過他們的創作使得觀眾信服,這才是關鍵。

對此,編劇六六的見解是:“生活的復雜性多樣性,人性的光輝或是晦暗,這些在生活中一直存在,只是需要創作者有耐心捕捉到它們。當你像高倍望遠鏡一樣抓到這個題材,故事只要能吸引正常的你,就能吸引正常的人類。”由此及彼,人同此心。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