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公司 > 正文

太極集團10年9虧:費用高企吞噬利潤 研發投入偏低

涪陵榨菜被端上普通人家餐桌,同為出自重慶涪陵的藿香正氣口服液也走進了千家萬戶。

這個上世紀90年代被研發出來的獨家產品,一直是太極集團的核心產品之一。

17年前,太極集團跨入國內藥企第一梯隊,涉及藥材種植、制藥、流通與零售等多個醫藥上下游領域,可惜公司利如紙薄,近3年公司凈利率多在1%左右徘徊。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已難自拔。2010年至2019年,公司扣非凈利潤十年九負。

百億藥企10年9虧

重慶涪陵國資旗下有兩大控股企業,一家是人盡皆知的涪陵榨菜,一家則是太極集團。

因為快消品屬性,烏江榨菜被大眾所熟知和喜愛;太極集團藿香正氣口服液,也是中國家庭的常備藥。

太極集團(600129.SH)是全國醫藥行業為數不多的全產業鏈醫藥集團,涉及藥材種植、醫藥制造、流通和零售終端。2019年,公司入選中國中藥企業TOP100第12位。

規模大、行業排名靠前,若論掙錢能力,還真不如身邊的兄弟企業涪陵榨菜(002507.SZ)。

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116.43億元,歸母凈利潤-0.71億元,凈利率-0.89%,同期,涪陵榨菜營業收入為19.9億元,歸母凈利潤6.05億元,凈利率30.42%。

賣藥的不如賣榨菜的,一方面是所屬行業不同,另一方面,藥企深受政策、市場等因素影響,造成二者盈利能力的差距。

1997年,太極集團在上交所掛牌上市,2018年,營收規模首破百億,達到106.89億元,歸母凈利潤僅有0.70億元。次年,公司營業收入再超百億,凈利潤卻發生近5年來首次虧損。

多年來,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狀況始終沒有改變。

斑馬消費統計顯示,2010年至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從59.86億元增至116.43億元,增幅94.50%,同期,扣非凈利潤除2017為正值外,其余財年均為負值。

為什么10年時間9年虧損?

此前,公司相關人士受訪時表示,一些歷史原因造成公司費用較高,造成了公司盈利能力羸弱。

斑馬消費注意到,2018年,公司歸母凈利潤下降28.11%,主要是公司投資股票虧損,導致凈利潤減少。

2019年歸母凈利潤下降200.81%,原因之一是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下滑。當年,藿香正氣口服液銷量和產量大幅下滑,僅完成銷售額6億元。

2020年上半年業績繼續低迷,營業收入實現57.54億元,歸母凈利潤0.10億元,同比分別下降6.43%和88.53%。

費用高企吞噬利潤

太極集團有著較高的毛利率,2017年至2019年,毛利率分別為36.59%、40.25%和42.35%,同期,公司凈利率分別為1.09%、0.58%和-0.89%。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凈利率分別為39.49%和0.16%。

不少中小投資者在股吧里反問:近40%的毛利率,公司怎么就不掙錢了?

斑馬消費研究發現,多年來銷售費用開支高企,深度影響利潤。

就在公司沖刺百億營收規模的2017年至2019年這3年里,公司的銷售費用呈幾何式增長,銷售費用同比增長分別為19.03%、51.68%和29.58%。這3年支出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8.97億元、28.94億元和37.51億元。同期,其銷售占營收比重分別為21.27%、27.07%和32.22%,均超過同期營業收入增速。

隨著國家醫藥政策調整,公司建立有序營銷體系,加大學術宣傳及推廣力度,成為公司費用增加的主要因素。

醫藥行業實行“兩票制”后,藥企很大一部分費用開支靠企業自身承擔,藥品推廣、銷售的投入不得不增加。千億銷售目標驅使之下,公司不得不大干快上。

在白禮西執掌太極集團的時代,在公司銷售費用中有一筆“市場維護開拓費”增長迅速。

這樣的開支在醫藥企業中用于驅動渠道拓展、維護客群關系等,在藥企銷售費用中占有相當高的比重。太極集團當然不能“免俗”。

2017年至2019年,市場維護開拓費分別為7.24億元、15.10億元和20.60億元,分別占比各財年銷售費用的38.17%、52.17%和54.92%。同一時期,市場維護開拓費支出分別增長87.56%、107.42%和54.92%。這一增速超過公司近3年33.34%的銷售費用平均增速。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銷售費用增速放緩,支出16.82億元,同比減少3.83%。

“腎虛”究竟在哪兒?

雖然太極集團年收入規模已在百億級,凈利潤卻薄如白紙,資產負債率常年高位運行。

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9年,公司資產負債率除2018年和2019年分別為74.52%、77.89%外,其余年份基本持續在80%的高位。

在沖擊千億銷售目標的路上,這是橫在公司面前的兩座大山。

斑馬消費梳理發現,相比同仁堂、片仔癀以及云南白藥不同,太極集團從起家創立至今,大多靠的是自身積累和銀行借款。

2018年,公司實現定增募資19.97億元,應該是迄今為止最大一筆面向資本市場的融資。受益當年融資,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才降至80%以下。

公司曾對外表示,將通過開源節流、對閑置資產處理等形式來改善公司整體經營效果。

2003年起,公司通過收購西南藥業等同業企業,逐漸發展成為從單一生產中藥發展成集中西藥研發、生產與銷售一體的綜合性藥企。截至目前,公司已形成全面覆蓋川渝地區的銷售網絡,超過萬家的藥房連鎖規模以及涉及中藥、麻醉藥及精神藥物等產品生產能力,是西南地區較大規模的藥企集團質疑。其中,桐君閣大藥房、太極大藥房合計門店數量合計超萬家,年銷售規模位列全國前三。

旗下企業眾多,嗷嗷待哺,快速擴張后又面臨高負債、資金緊張等難題。截至2020年6月,公司貨幣資金18.49億元,短期借款37.62億元。

另外,公司偏低的研發投入也備受質疑。

斑馬消費統計顯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0.68億元、1.22億元、1.76億元和0.38億元,分別占公司各期營業收入的0.77%、1.14%、1.52%和0.66%。

上述財年,公司研發費用投入不及銷售費用的2%。這一數據在A股上市醫藥公司中排名墊底。

李陽春的“大考”

去年6月,執掌太極集團30多年的白禮西提前1年離任,公司對外表示是工作正常調整。

白禮西一手“帶大”太極集團,對公司有著較高期待。2017年,白曾公開表示將爭取不到10年時間達到千億銷售目標。

利弊相生,對于繼任者李陽春來說,無疑是一場大考。

李陽春是太極集團老員工,早在1986年,他就進入公司子公司重慶桐君閣藥廠工作,從基層一直做到太極集團副總的位置。

李陽春要面對的是什么樣的一個攤子呢?增收不增利、負債高、多元化后遺癥等,要想在短期內取得大的改觀并不容易。

況且公司前幾年嘗試的多元化戰略屢屢受挫,從醫藥延伸到大健康領域可以說已經失敗。

“太極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實例。2014年,既不是藥、也不是保健品的高端水產品“太極水”上市,林志玲天價代言后馬上躥紅。2015年,這款標價12元/罐的水產品創下2億元的銷售業績。此后,就沒了蹤跡。

這也說明,醫藥為主、多業并舉的戰略,并不適合太極集團。

斑馬消費梳理財報發現,李陽春上任后在一步一步做“減法”:壓縮公司3年內擬投資計劃、停建、緩建部分低效項目,將資源集中到主業,盤活閑置資產,提高經營效益。甚至,在2020中報里,出現“將對部分閑置房地產有序開發,增加利潤”的字眼。

今年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實現1021.76萬元,同比下降88.53%,就有來自處置非流動資產損益和獲得補助的影響。

目前來看,混改可能是李陽春時期太極集團的救命稻草。

2019年2月,公司披露公告擬進行混改,引進戰略投資者,意味著完成混改后,對內實現決策和管理體系優化,對外引進新股東補齊短板。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公司決策機制、提高效率。

關鍵詞: 太極集團10年9虧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