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味食品對近4500萬元研發費用“失蹤”一事進行澄清
臨近年底,“鴨脖一哥”絕味食品(SH:603517)股價突然上演大跳水,11月最后一周,一舉從83元左右水平跌至68元,一下子把近4個月的漲幅跌沒了,著實讓股民捏了把汗。
日前,絕味食品又對近4500萬元研發費用“失蹤”一事進行了澄清,雖然公司在公告中稱前后披露的2017年研發費用不一致系“口徑差異”,但公司在媒體報道后才被動回應的做法,也引起不少投資人對公司財務披露態度是否審慎的質疑。
股價跳水的背后是投資人對公司控股股東近30億元市值股票減持計劃以及對公司業績增長失速的擔憂。而在消費市場,鐘情絕味食品的吃貨們,也在因為食品安全、門店“壓秤銷售”等問題焦慮著。
4500萬研發費用失蹤?絕味:系口徑差異
周末,一篇質疑絕味食品2017年年報中披露的研發費用與2018年財報中披露的上期研發費用存在近4500萬元差異的文章引起了不少關注。周一一大早,絕味食品就火速披露公告進行了回應,絕味食品表示,前后披露的2017年研發費用不一致系口徑差異。
絕味食品在公告中稱,在2018年度財政部發布(財會〔2018〕15號)文件之前,公司年報“經營成果與分析”章節中基于公司產研結合的緊密性,對于研發投入--研發費用的定義范疇不僅包括管理費用-研發費用,還包括部分參與產研結合的生產工人工資、物料消耗以及折舊攤銷等。這部分研發投入--研發費用公司在所得稅匯算清繳時并未列示為研發費用進行加計扣除,僅為“經營成果分析”中業務口徑的歸集列報。
2018年6月16日財政部發布《關于修訂印發2018年度一般企業財務報表格式的通知》(財會〔2018〕15號),研發費用單獨列示為財務報表科目,并對其定義進行了明確,公司根據財政部定義的研發費用口徑按照財政部最新要求對研發費用進行了歸集列報,并依據新口徑追溯調整列報2017年度財務報表科目--研發費用。
綜上,絕味食品認為,2017年披露的公司年報“經營成果分析”章節中的研發投入-研發費用投入與2018年財務報表列報的上期研發費用存在差異系公司產研結合下生產研發模式下業務口徑對于研發費用投入的理解與2018年6月財政部規定的財務報表列報的研發費用存在口徑差異。
對于絕味食品的上述回應,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認為,存在會計處理規則改變導致口徑調整的可能性,但是上市公司也應該將這種調整在財報中進行充分的解釋說明,主動消除投資者的疑慮,不能指望投資者自己去思索背后的原因。
業績增速放緩 前三季度負增長
市場之所以對絕味食品研發費用保持關注,一部分原因是以加盟模式為主的絕味食品,業績仍主要靠產品驅動。公司10月底披露的經營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共實現營收38.85億元,其中鹵制食品銷售收入為36.27億元,在總營業收入中占比高達95.59%;公司前三季度靠加盟商管理收入0.55億元,僅占主營業務收入的1.45%。
橫向比較A股鴨脖市場,同為A股“鴨脖三劍客”之一的煌上煌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逐年增長,以三季報為節點,2017年至2020年,煌上煌研發費用由2735.87萬元穩步增至5946.56萬元。反觀絕味食品,在財報中體現的研發費用仍不足千萬。即使按照上述澄清公告中的數據,絕味食品2017年研發費用為0.53億元,但對比同時期的營收體量,絕味食品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仍遜于煌上煌。
不同于“鴨脖三劍客”另外一家周黑鴨對于直營模式的執著,絕味食品堅持以加盟模式快速跑馬圈地。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絕味食品在全國開店12058家。公司公開表示,以后仍將保持每年800到1200家的開店速度。
持續擴大開店規模的背后是絕味食品業績增速的持續下滑。公司10月底披露的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38.85億元,同比減少0.01%;實現凈利潤5.20億元,同比減少15.33%。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絕味食品自披露業績以來首次錄得營收及凈利潤下滑。
公司凈利潤增速也在放緩。2017年到2019年,公司年凈利潤分別同比增加38.42%、29.03%和26.06%,在疫情影響下,今年甚至直接轉為負增長。凈利潤年增幅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表明在店鋪數量穩步提升的同時,單店經營效率卻在下降。公開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2019年上半年及今年上半年,絕味食品單店收入分別為22.04萬元、23.49萬元和20.01萬元。
股東擬減持套現30億 市值跌去四分之一
業績增速趨緩之下,絕味食品控股股東開啟減持模式。8月31日,絕味食品股價創下95.80元新高,而當天盤后公司披露的減持公告則讓投資人高漲的情緒迅速冷卻。
減持公告顯示,公司控股股東上海聚成企業發展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動人上海慧功企業發展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上海成廣企業發展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上海福博企業發展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計劃通過競價交易和大宗交易方式,以市場價格減持不超過3651.78萬股公司股份,減持比例不超過6%,減持原因為自身資金需求。按8月份公司股票中間價計,本次擬減持的股票市值近30億元。
減持公告披露的次日,公司股價以90.80元低開后持續下挫,早盤盤中一度下探至84.78元,持平當日跌停價。目前來看,30億市值減持公告披露當日的股價,是自2017年3月上市以來的最高價,其后公司股價便一路震蕩下行。截至12月1日收盤,絕味食品股價報73.80元/股,比8月31日高點跌去近四分之一,市值跌去逾130億。
絕味食品9月25日披露的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顯示,上述四名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已于9月23日至25日合計減持1817.9萬股公司股份,占公司總股本近2.99%,接近原減持計劃的一半。
終端管理憂慮重重 門店壓秤銷售遭吐槽
在投資者們為絕味食品二級市場表現擔憂的同時,產業端的消費者們也不輕松:購買前要甄別真假門店、購買中要斟酌用詞以防門店“壓秤”銷售、購買后還要合理保存以防產品變質。
今年9月份,廣東佛山電視臺報道一位消費者在當地絕味鴨脖店購買的“招牌風味蝦球”產品中吃出活蟲的事件引起了很多人關注。當地市場監管調查后認為,產品沒有問題,但消費者和店家對于食品儲藏的理解有誤會。店里沒跟顧客解釋清楚,沒給顧客一個正確的指引,對于冷藏沒有細化要求顧客。
今年年中,“你有遇到過絕味鴨脖強行加稱嗎”的話題在某社交平臺上引起了不少網友共鳴,不少人在評論區分享在絕味鴨脖門店購物時遭遇“壓秤銷售”的經歷。該輿情也引起了絕味食品注意,絕味食品通過官方公眾號發文予以回應:“建議消費者用數字表達自己的需求,如五個鴨翅、20塊錢鴨脖,比較不容易給店員加秤的機會。”絕味食品同時表示,將優化加盟店服務質量。
10月中旬,一條假冒絕味鴨脖門店內驚現老鼠的視頻引起了廣泛關注,假冒門店打著絕味旗號,采用和絕味鴨脖類似的大紅底色店招,導致不少消費者將其誤認為真正的絕味鴨脖門店。絕味食品相關負責人在回應事件時表示,絕味食品打假維權行動從未停止,已打假的山寨店達到1440家。
雖然絕味食品一直在打擊假冒門店,但在終端數量早已過萬、門店開進社區的情況下,做起來可能并不輕松。絕味食品也在年報中表示,隨著公司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和加盟商的不斷增加,公司在加盟模式方面的制度建設、運營管理、資金管理和內部控制等方面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記者 郭帥)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月
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
部分保險公司推出隔離險 理賠卻存在諸多限制
排行
最近更新
- 張鈞:2021年業之峰逆勢大幅增長,2022年是“高質量發展年”
- 貸款買車必須購買盜竊保險嗎?車輛保險怎么買比較合適?
- 安徽蚌埠GDP增速0%,到底和哪些因素有關?
- 信用卡邊刷邊還會提高額度嗎?使用信用卡有哪些注意事項?
- 五糧液集團是國有企業嗎?五糧液集團的最大股東是誰?
- 白金卡和金卡有哪些不同?白金卡和金卡誰的等級更高?
- 支付寶生肖卡如何激活?怎樣獲取生肖卡?
- 平安車險能否異地理賠?平安車險異地理賠有哪些注意事項?
- 第三代社保卡都有什么功能?社保卡必須要更新至第三代嗎?
- 傳雷諾日產三菱擬投資逾200億歐元 共同開發超30款電動車
- 哪些銀行可以將港幣兌換為人民幣?100港幣等于多少人民幣?
- 去年近4成白領拿到年終獎 平均金額10227元
- 當立邦助力改造大魚媽媽農場時,背后“刷新”的是什么?
- 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規模和集聚效應大幅提升 改革創新取得積...
- 2021年銀行間一二級市場共成交1729萬億元,同比增長5.5%
- 加速采礦業務脫碳 全球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FMG擬收購電池企業
- 瑞科生物再遞表港交所:2021年前九個月凈虧損5.2億 君聯資本...
- 有色鎳漲停創歷史新高 5年內產能有望迎來大規模釋放
- 宋都股份“雷”不斷又因股份回購及業績預告等事宜收上交所問詢函
- 小紅書被警告并罰款30萬元:存在未成年人性暗示內容
- 投資虧損百億?正心谷稱僅是短期波動,被指避重就輕
- 69歲老婦加杠桿炒股獲授信6600萬元,倒欠中信建投1026萬
- 冬奧會助力示范推廣 氫能源產業鏈加速完善
- 黑龍江:大力發展綠色農業,開展綠色技術研究、示范
- 上海將多增加5萬個就業崗位引人關注,該如何落實?
- CARDE分體集成灶凈煙功能的4大創新,太讓人驚嘆了
- 王老吉黑涼茶跨界聯名消防樂隊,虎年春節強勢出圈
- “長三角征信鏈”制度標準建設成效顯著 金融機構征信查詢量...
- 匠心之作C6節日大禮盒是過年送禮佳品
- 金伯利鉆石攜手彭于晏,臻愛FUN想,禮迎新春!
今日要聞
- 張鈞:2021年業之峰逆勢大幅增長,2022年是“高質量發展年”
- 傳雷諾日產三菱擬投資逾200億歐元 共同開發超30款電動車
- 當立邦助力改造大魚媽媽農場時,背后“刷新”的是什么?
- 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規模和集聚效應大幅提升 改革創新取得積極進展
- 2021年銀行間一二級市場共成交1729萬億元,同比增長5.5%
- 加速采礦業務脫碳 全球第四大鐵礦石生產商FMG擬收購電池企業
- 瑞科生物再遞表港交所:2021年前九個月凈虧損5.2億 君聯資本持股10.66%
- 有色鎳漲停創歷史新高 5年內產能有望迎來大規模釋放
- 宋都股份“雷”不斷又因股份回購及業績預告等事宜收上交所問詢函
- 小紅書被警告并罰款30萬元:存在未成年人性暗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