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公司 > 正文

?“海淀雞娃”公眾號背后的產業鏈

“孩子6歲過PET”“兩年半學完小學數學”,你是不是常在朋友圈、視頻號看到這樣的文章或爹媽現身說法?近日,一篇名為《我偷看了海淀雞娃號的秘密》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再次將“雞娃”話題推至關注焦點。真的有那么多神童嗎?

4月21日,北京商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多個內容相似的“海淀雞娃”公眾號持有者并非個人,而是共同指向一家名為北京三旬相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賬號發文內容以分享幾乎“話術”一致的海淀雞娃心得為主,在販賣焦慮的同時,也做著家長團購甚至課程銷售的變現生意。

話術雷同的“雞娃”號

以“雞娃”為關鍵詞在微信進行搜索,數不勝數的“雞娃”公眾號令人大開眼界,“雞娃”這一模式,儼然已從小圈子的探索變成了大眾關切的話題,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自發討論起“雞娃”養成的100種方法。

4月以來,一篇名為《我偷看了海淀雞娃號的秘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也讓“雞娃”公眾號背后的產業鏈曝光。從具體公眾號來看,這些賬號包括了“狀元媽媽闖海淀”“海淀胖爸爸”“海淀肥腸媽”“海淀壯壯爸”等,內容無一例外都在傳授著自己如何培養出一名小神童的經驗。

細品這些公號,人設、話術都極為類似:海淀家長、高知人群、孩子牛娃甚至名校背景等。同時,北京商報記者在觀察多個上述“雞娃”公眾號后發現,在“雞娃”這件事上,相關賬號呈現出的內容異常類同:直指超前學習。

具體來看,“肥腸媽”賬號多次在分享經驗的文章中提及“帶孩子在6歲前學完了小學數學”“用兩年半的時間帶孩子學完小學課內數學”,另一個名為“小貝殼養成記”的賬號則自稱家里孩子5歲考了PET,學前搞定了高考英語。此外,從“開心爸雞娃筆記”更名為“開心爸育娃筆記”的賬號也表示,自己的兒子6歲就考過了PET。

自今年以來,教育部就不斷出臺政策,打擊超前教學,特別是針對學齡前兒童的超前教學行為,幼兒園和課外機構均不準實施超前教學。但在機構和學校之外,仍有不少家長暗中讓自家孩子提前學習各類知識。

而截至4月21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不少“雞娃”公眾號改頭換面,將原本昵稱中的“海淀”標示悄悄撤下。目前還剩“豬爸爸在海淀”和“狀元媽媽闖海淀”兩家賬號未改名。

暗藏的產業鏈玄機

實際上,火爆異常的“雞娃”公眾號背后,并不只是“雞娃”家長們在單純分享育兒經驗,不少“雞娃”賬號都掛靠在公司名下。而持股這些公司的是一家名為北京三旬相見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旬相見”)的企業。

據天眼查信息顯示,三旬相見公司股東為袁方園(曾任10家公司股東,目前持股4家公司)、彭瑞心(曾任7家公司股東,目前持股2家公司)和侯菲(擔任12家公司法人)三人。

北京商報記者還從公司股權透視圖中發現,三旬相見直接或間接控股的公司多達18家,在這18家公司的歷屆股東和法人名單中,袁方園、彭瑞心和侯菲三人的名字反復出現多次,同時,歸屬于這18家公司的公眾號超過20個,多為分享“雞娃”經驗的賬號,包括上述提到的“開心爸育娃筆記”“肥腸媽”“三個媽媽六個娃”等等。

而三旬相見的官方簡介中也明確寫著,這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教育和消費類IP服務公司,主要為中產媽媽提供教育和消費決策服務,目前已和國內超過95%的頭部教育平臺、教育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這些合作企業,也正是“雞娃”公眾號們變現的最核心廣告主之一。

那么“雞娃”公眾號變現的具體模式又是什么樣的?北京商報記者通過調查后發現,目前“雞娃”公眾號的變現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分享教育心得的文章中插入廣告,另一種則是做家長團購,直接進行帶貨,從中抽取傭金。

在公眾號“一個胖爸爸”組織的團購中,銷售產品包括辭典筆、打印機、臺燈、書柜等等;另一個公眾號“三個媽媽六個娃”甚至上線了自己的小程序商城,銷售包括試聽體驗課、圖書、零食等在內的多類產品。

據某第三方新媒體廣告投放網站提供的一份投放價格表顯示,“三個媽媽六個娃”這一公眾號的頭條廣告報價為41250元,次頭條報價為11250元。而在該公眾號過去一個月的內容更新中,共有7次的文章內容涉及到產品推銷和廣告投放,并有3次的內容更新為引流用戶至公司其他賬號。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還發現,另有名為“無敵大微微”的公眾號發文表示,三旬相見曾在去年5月聯系過自己,表示想要收編她的賬號,但被她拒絕了。

為進一步了解情況,記者試著聯系了北京三旬相見和其部分控股子公司,但多個公司登記在天眼查的手機號均處于無法接通的狀態,唯一接通的號碼則表示,自己不清楚“雞娃”公眾號的事,也不是三旬相見的子公司。

合理變現or販賣焦慮

一石激起千層浪,上述“雞娃”公眾號的涌現和曝光,讓不少家長大呼自己被割了“韭菜”。家住京郊的高女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自己平時會閱讀一些育兒教學類的公眾號,剛剛接觸到“雞娃”這類新詞匯,就在朋友圈刷到了揭秘這些賬號的文章。“本來是想學些干貨,沒想到是這些人為了做生意在販賣焦慮。”更有家長表示,懷疑這些賬號宣揚的“雞娃”事跡的真假,“我也在海淀區,身邊的‘雞娃’并不多”。

除了家長的態度,就職于某新媒體公司的任女士也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單純從合作投放變現的角度來看,這些“雞娃”公眾號的做法很常規,“大多數品牌都很愿意去找垂域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和KOC(關鍵意見消費者)合作,做精準投放,很多MCN機構來為這些賬號和品牌牽線搭橋,或者也有MCN機構干脆自己找賬號、做賬號,運營賬號的門檻并沒有那么高,積累到一定粉絲數據之后,開始帶貨接廣告是很常規的操作”。

“雞娃”公眾號究竟是合理變現還是販賣焦慮?處于不同立場的人往往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毋庸置疑的是,以“雞娃”話題來吸引流量,從而實現盈利已經成為很多人眼里的好生意。

而事件被曝光至今,“青朱”作為最早發布《我偷看了海淀雞娃號的秘密》文章的賬號,收到了來自“肥腸媽”要求刪文的聲明,同時“青朱”運營者表示,自己還收到了10多家公司的投訴要求刪文,但截至4月21日,該爆料文章僅顯示為爭議內容,仍處于留存狀態。

針對當下“雞娃”現象的火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認為,所謂的“雞娃”現象,一方面與現有考試招生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有關,另一方面,對“雞娃”的炒作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炒作背后有不同的利益主體,比如一些父母會把自己孩子成為‘雞娃’的過程渲染出來,以及一些機構希望在這種潮流或者‘雞娃’泡沫中找到自己的利益點和存在感,這都導致‘雞娃’越來越成為被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為此,儲朝暉特別提示,家長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長,“要避免因為短期的功利心態而忽略長遠發展,同時,社會輿論要盡可能把‘雞娃’現象從各方面分析透徹,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客觀理性地脫離‘雞娃’泡沫,停止追趕這一潮流,選擇對自己孩子更有益的成長方式”。

關鍵詞: 海淀 公眾 背后 產業鏈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