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公司 > 正文

存款準備金率歷史罕見“雙降” 彰顯中國貨幣政策內外兼修

繼中國人民銀行4月25日執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之后,當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又宣布,自5月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即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的9%下調至8%。

此次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和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歷史性罕見“雙降”,彰顯中國貨幣政策內外兼修,是應對國內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具體對策。

人民幣降準是由當前中國經濟現狀決定的。疫情反復之下,中國經濟恢復性增長不平衡不充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致使市場主體經營成本日趨上升,餐飲等小微服務企業生存較為困難。此次人民幣降準可釋放長期資金約5300億元,從而拓展金融機構放貸空間,促進企業融資成本下降,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特別是能惠及小微企業。同時,短期通脹壓力不大,通脹可控為逆周期調節留出伸展余地,這是當前降準的必要條件。

外匯降準是應對美聯儲加息政策外溢的對策。疫情以來,美聯儲一直奉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市場投放了大量美元,以刺激經濟,高流動性的美元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通貨膨脹的問題。近期人民幣連續貶值,究其原因就是中美貨幣政策偏差比較大。外匯降準可抑制或減緩熱錢外流,減緩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雙降”體現了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不跟風。近幾年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特別是2015年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后,人民幣國際地位有了一定提升,也有了與美元博弈的籌碼。中國采取一攬子貨幣政策,有意與美元保持一定的距離。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立,又為人民幣在海外貿易結算提供了平臺。人民幣正雄起,也曾創造出幾個人民幣增值的繁榮時刻。有鑒于此,中國貨幣政策或已與美國“分道揚鑣”,人民幣不再跟隨著美元跑,這是由中美宏觀經濟基本面所決定的。中國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凸顯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當下,中國經濟“大盤”穩定、底氣足,總體上穩中有進。中國2022年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在疫情持續蔓延疊加國際局勢動蕩的艱難情況下,這張成績單殊為難得,可以說實現了“開門穩”。這為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施展拳腳拓展了一定的空間,無論是人民幣還是外匯,中國的貨幣政策都將其穩健地拿捏在手。

“雙降”體現了中國貨幣政策的靈活性,不刻板。近幾年,中國一直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和物價走勢,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兼顧內外均衡,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根據形勢變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靈活調節貨幣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精準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引導信貸結構“先立后破”,既優化結構,又穩住總量。同時,密切關注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變化,以我為主,開展國際宏觀政策協調,共同發出正向聲音,促進全球經濟穩定恢復。值得關注的是,2021年中國央行兩次上調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以降低金融機構的外幣貸款能力,減少國內美元供給,遏制人民幣升值過快,有助于人民幣匯率保持與國內經濟增長相匹配。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有升有降,完全是根據外匯形勢靈活處置。

“雙降”也體現中國貨幣政策的逆周期性、不教條。逆周期調控的作用是對周期當中的系統性風險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對沖和緩釋。此次人民幣降準,正是應對全球經濟下行風險,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化流動性結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所做的逆周期調控政策舉措。外匯降準捍衛人民幣的主權地位,也是為了縮短人民幣貶值周期,平抑人民幣匯率短期波動,保持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信譽。人民幣新的中間價定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恐慌風險,央行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政策是穩定人民幣的定海神針。

中國的貨幣政策內外兼修,正日趨穩健,未來中國經濟的前景更可期待。

文/蔡恩澤

校對/李銘

關鍵詞: 貨幣政策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