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公司 > 正文

世界報道:“神藥”退場后,阿爾茨海默癥新希望來了?

盡管頂著18年來首個獲批上市的“神藥”光環,但渤健的阿爾茨海默癥(AD)治療藥物Aduhelm自上市以來卻是一波三折,渤健也因此淪落到需要靠裁員來維持生計。終于,新的曙光到來。臨床數據顯示,渤健和衛材研發的新藥Lecanemab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認知。


(資料圖片)

巨大的市場反應意味著,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研發戰火將再一次被點燃。但鑒于這款藥的地獄級研發難度、有限的療效,疊加不菲的治療價格,帶給全球5000萬阿爾茲海默患者和他們家屬的,不知道是真希望還是空歡喜。

顯著療效

276.03美元,當地時間9月28日美股收盤時,渤健的股價攀升了40%。而在29日美股盤前,渤健股價暴漲超55%。

股價大漲的背后,是渤健在阿爾茨海默癥領域傳出來的喜訊。此前一天,日本藥企衛材和美國藥企渤健發布聲明稱,兩家合作研發的阿爾茨海默癥治療藥物Lecanemab能夠顯著緩解阿爾茨海默癥的認知能力下降。

根據公告,第三階段臨床試驗結果表明,Lecanemab在18個月內將受試早期患者的認知下降速度較對照組減緩27%,達到試驗的主要目標。雖然效果溫和,但這是研究人員首次明確發現藥物或能減緩病癥,為該病癥的治療立下了重要里程碑。

作為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認知障礙、記憶失衡以及行為異常等,但是該病發病較為隱匿且早期診斷困難,對全球公共衛生系統造成了沉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

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解釋稱,阿爾茨海默癥是一種起病隱匿的慢性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記憶力衰退、判斷力和理解力下降等,發病機制迄今不明,但與衰老相關,衰亡的神經元不可逆轉。

《2021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AD患者,而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到2030年預計將達到7800萬人,其患者還有年輕化的趨勢。

對于此次Ⅲ期臨床試驗結果,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稱該項試驗的積極數據是“迄今為止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試驗中最令人鼓舞的結果”。

據了解,Lecanemab是衛材和渤健聯合開發并商業化的一款用于治療早期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其主要靶向β淀粉樣蛋白的各種聚集體,包括寡聚體、原纖維和纖維等。

就目前而言,兩家公司只披露了Ⅲ期臨床試驗研究結果的部分細節,更詳細的結果計劃將在11月29日舉辦的阿爾茨海默病峰會上進行全面介紹。

對于這款藥物的研發以及上市計劃,北京商報記者分別聯系了衛材和渤健方面,但截至發稿還未收到回復。

研發黑洞

超425億美元投入,千余項試驗開展,至今無一治愈療法。這是AD藥赤裸裸的現狀。在這個藥企研發“死亡谷”中,失敗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很正常的事情。畢竟失敗率高達99.6%。

2012年,輝瑞和強生宣布停止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藥物Bapineuzumab的研發;2018年,禮來和阿斯利康宣布停止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口服抑制劑Lanabecestat的Ⅲ期臨床試驗。

如今,熱度最高同時也是爭議最多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藥物的是衛材和渤健聯合開發的旗下首款藥物Aduhelm。這款藥于去年6月經過FDA批準上市,是近20年來首個獲批的、基于β-淀粉樣蛋白假說的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型抗體藥物,轟動一時。

然而,當時很多業內人士認為Aduhelm的臨床療效數據不足以支持其獲批上市。隨后,這款藥物遭遇了限制使用、銷售慘淡、研發團隊解散等一系列挫折,連續的打擊導致 Aduhelm陷入深淵,同時也讓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開發成為“無底洞”。

究其原因,鄧之東表示,AD藥物研發復雜,周期長、投資大、風險高,需要研究藥物的毒性、藥物的代謝,而且必須在動物模型上證明藥物分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急需合適的AD動物模型,這些都是國際難題。

由于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理非常復雜,截至目前,醫學界仍未完全破解其發病原因。醫藥專家邢圣書表示,從病因學來看,AD是一組異質性疾病,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才會發病。目前,針對AD的可能因素和假說多達幾十種,所以單一的開發是非常困難的。

邢圣書進一步分析,就現階段而言,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仍然沒有形成定論,主流觀點認為其病因為β-淀粉樣蛋白沉積造成神經元的大量死亡所致。臨床方面,藥物開發的難點也是在于其復雜的病理學,截至目前仍然沒有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特效藥物面世。

挑戰幾何

據了解,對于阿爾茨海默癥的病因,學界有兩個主流的假說,一個是β-淀粉樣蛋白在神經細胞外異常沉積,另一個是tau蛋白的異常導致形成神經原纖維纏結。

針對這兩個突破口,包括衛材、渤健、輝瑞、強生、禮來等在內的國際醫藥巨頭們近年來投入大量人力資金開發治療藥物,但均沒有取得突破性成果。

據路透社報道,這款新藥與渤健先前研發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藥物Aduhelm同為靜脈注射藥物,均旨在清除腦部β淀粉樣蛋白沉積。不同的是,Lecanemab針對的是尚未結塊的β淀粉樣蛋白。

如今雖然新藥出現,但仍然道阻且長。鄧之東表示,Lecanemab商業化前景還要看其臨床安全性、有效性、穩定性以及商業模式、銷售價格等因素,至于是否能終結AD藥物的研發魔咒,目前來看還言之尚早,但LecanemabⅢ期臨床效果明顯,提振了行業信心,引起了社會關注,因此該藥依然值得期待。

不過,Lecanemab的副作用仍較為嚴重,癥狀包括腦腫脹和腦出血。在參與此次試驗的1795名患者中,有21.3%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出現腦腫脹或腦出血。

南加州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Lon Schneider表示,根據研究結果,Lecanemab可能會獲得美國監管機構的全面批準,然而關于藥物的討論仍未結束。

另外,高昂的價格也把不少人拒之門外。此前為了挽救Aduhelm的銷售,渤健還將其定價從56000美元/年下降至28200美元/年,降幅接近一半,但美國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仍未完全將其納入醫保。

值得注意的是,鄧之東提到,我國也在積極推進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并取得了巨大進展,處于國際領先水平。2019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條件批準了甘露特納膠囊(GV-971)上市,用于輕度至中度阿爾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這也是全球首款阿爾茨海默癥創新藥獲批。此外,我國還有多個研究團隊的阿爾茨海默癥新藥項目處于臨床實驗階段。

北京商報記者方彬楠趙天舒

關鍵詞: 阿爾茨海默癥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