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金融 > 正文

36家P2P網貸機構資金存管后仍問題頻出 波及15家銀行

隨著網貸(P2P)平臺備案工作的不斷推進,已有平臺由于業務能力不足及合規遇阻發生“爆雷”情況,其對應的資金存管銀行也接連“躺槍”。融360《銀行存管4月分析報告》顯示,已有36家上線網貸資金存管的P2P平臺出現問題,較3月增加3家,共波及15家銀行。

36家上線銀行存管的問題平臺中,20家提現困難、8家停業、2家跑路、2家經偵介入,1家良性退出。

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為確保自身公信力不受影響,部分存管銀行開始購買風險預警系統,希望能提前發現平臺存在的問題。

銀行購買風險預警系統

據悉,因不少平臺“踩雷”,開展資金存管業務的銀行為防范于未然,開始向提供風險預警系統的公司購買系統,希望能提前發現平臺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給出回應。例如通過風險預警系統來篩除那些風險較大的平臺而拒絕與其合作;即使已與平臺建立合作,也通過系統對平臺實時監測,在其出問題前作出回應。

融360最新數據顯示,上線了銀行資金存管的P2P問題平臺已達36家,波及15家銀行。問題平臺中,上線華興銀行資金存管的平臺有7家,位居第一,其中4家提現困難、3家停業。徽商銀行和廈門國際銀行分別有4家平臺出現提現困難、經偵介入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銀行已選擇終止或退出資金存管業務。例如貴州銀行主動退出資金存管業務,上海銀行終止與部分平臺的合作。業內人士認為,盡管目前網貸監管政策并未要求存管銀行為爆雷平臺的資金違約或跑路等事件承擔法律責任,但銀行對接的平臺發生踩雷,必然會影響銀行聲譽。

網貸之家研究院院長于百程認為,存管銀行之所以“家家自危”,除了會影響聲譽外,還有兩點原因,一是受到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將要出臺存管銀行“白名單”和銀行“屬地化”要求的影響,部分存管行網點少,同時擔心自身無法通過“白名單”測評,從而業務積極性受到打擊;二是部分銀行在存管業務上能力和精力有限,對于合作平臺的審核能力不足,擔心對接的平臺過不了備案。

平臺傾向在中小銀行存管

隨著監管趨嚴,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對于中小網貸平臺來說,上線銀行存管最好的辦法是與正在大力發展存管業務的中小銀行合作,準入要求相對較低,且存管費用比大銀行低。

已接入大量平臺的存管銀行,則更看重對大平臺的服務。融360網貸分析師呂佳琦預測,之后會有更多的平臺選擇與中小銀行合作,尤其是那些打算大力發展存管業務的中小銀行。

融360數據顯示,2018年4月新增的26家銀行存管P2P平臺中,8家上線上饒銀行存管,5家上線宜賓市商業銀行存管。截至4月23日,上饒銀行和宜賓市商業銀行分別接入20家和12家P2P平臺。

關鍵詞: 資金 機構 銀行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