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房貸利率17個月5次上調 銀行緣何堅稱不賺錢?
銀行業人士指出,銀行真實資金成本高于財報數據,表外理財推高了銀行的攬儲成本
曾經被認為躺著賺錢的商業銀行,如今卻在抱怨占比較高的個人住房按揭業務不賺錢。
事實上,去年以來,房貸利率已經多次上調,甚至被市場解讀為“定向加息”。
記者注意到,商業銀行表面上的存款成本大多低于2%,利率超過5%的房貸業務不賺錢似乎難以成立。不過,銀行業人士指出,銀行真實資金成本高于財報數據,表外理財推高了銀行攬儲稱本。
京城首套房貸款利率
去年以來5次上調
如果為房貸業務尋找一個年度關鍵詞、甚至是跨年度關鍵詞,“上調”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據記者統計,去年年初以來(迄今接近17個月),京城樓市的首套房房貸利率已經歷了五次重要的上調:從之前的基準利率八五折優惠一路走高至基準利率上浮10%。
第一次調整是去年元旦后,北京絕大多數銀行將首套房貸款利率折扣從八五折上調至九折;第二次調整是在去年3月21日,北京地區16家銀行率先將首套房貸款折扣從九折上調至九五折;第三次調整的標志性事件是去年“五一”假期后,北京地區8家銀行領頭將首套房貸款利率折扣從九五折上調至基準利率,此后(當年端午節后),北京地區絕大多數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的首套房貸款利率回到基準利率;第四次調整發生于去年6月5日至今年五一之前,北京地區大多數銀行陸續將首套房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5%-10%;第五次調整是今年“五一”以來,國有大行聯手宣布實行首套房貸款利率較基準利率上浮10%,此后多家銀行跟進,個別銀行甚至上浮更高。
“八五折時期,銀行房貸業務根本不賺錢,低于八五折更是賠錢”,一位股份制銀行時任副行長去年3月底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住房按揭的目的還是在于獲客。”
然而,即便是經過了五次調整,銀行對如今房貸業務的性價比似乎依舊不滿意。
“銀行房貸利率多次上浮后的絕對值也不算高,畢竟負債端成本高企有目共睹。事實上,從長周期看,利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銀行綜合考慮負債端利率上升和房地產的風險溢價,對住房貸款利率自主進行定價、擴大利率的浮動區間,總體上符合利率市場化的要求和趨勢。此外,銀行也考慮到市場的接受程度,近一年多也是在逐步進行重新定價。而且,相對于消費貸款等其他個人貸款業務,房貸業務的并不算賺錢”,在某股份制銀行任職的李磊(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存款付息率多數不足2%
房貸利率高于平均收益率
雖然商業銀行堅稱房貸業務“不賺錢”,但是財報中的付息率(也就是成本率)和收益率卻似乎展示了另一個大數據故事。
據記者統計,26家上市銀行中,有10家銀行披露了2017年存款的付息率(注:根據存款指標進行計算,不包含同業拆入、已發行債券、同業存放、向央行借款、賣出回購、交易性金融負債等),其中僅南京銀行超過2%,其余銀行的付息率均在1.33%-1.91%之間。
具體來看,國有大行的資金成本較低,且差距不大。2017年年報顯示,四大行的成本率最高僅為1.55%,最低為1.33%,且4家銀行2017年的成本率均較2016年有所下降。
股份制銀行方面,各家銀行資金成本的高低差異較大。招商銀行2016年和2017年的存款成本率均為1.27%。不過,其余股份制銀行的成本率則在1.5%-2%之間,其中,有2家銀行2017年成本率上升,1家持平,5家下降。
上市城商行中,有6家銀行(成都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張家港行)披露了相關指標,分別在1.47%-2.06之間。
“商業銀行最大的競爭優勢恰恰是其低成本招攬資金的能力,也就是成本率水平的高低”,另一家股份制銀行華南地區分行的金融市場業務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也是一直以來,多家銀行強調存款立行的關鍵原因”。
而按照目前主流最新的房貸利率標準(基準利率上浮10%),利率水平大多超過了5.2%,與上市銀行的成本相比還是擁有明顯優勢的。據融360統計,在其監測的35個城市中,今年4月份首套房貸款利率最低的是上海,為5.13%;最高的是鄭州,為5.96%。
記者注意到,即便是與上市銀行客戶貸款及貸款的平均收益率相比,房貸業務依舊占據優勢。本報記者統計發現,四大行的該項指標分別在3.91%-4.26%之間,股份制銀行的該項指標均在4.35%-5.97%之間(僅平安銀行超過5%);地方銀行披露出來的指標大多在4.85%-5.91%之間,僅3家銀行超過5%。
也就是說,在大中型上市銀行貸款業務中占比10%-30%的住房按揭貸款業務的價格,已經遠高于大多數這一定價銀行的貸款業務均價。
不良貸款率低
銀行緣何堅稱不賺錢
如上所述,無論是從表內成本率還是收益率來看,房貸業務都是相對賺錢的,銀行的顧慮是否源自于資產質量呢?
答案依舊是否定的。從銀行披露出來的數據看,房貸業務的不良貸款率較低,資產質量較好。
招商銀行2017年零售貸款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0.89%,其中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僅為0.33%,而信用卡貸款的不良貸款率為1.11%;中信銀行2017年進一步嚴格了個人不良貸款的確認標準,將個人住房貸款轉入不良的逾期天數標準從181天縮短至91天。即便如此嚴格,截至報告期末,該行個人貸款(不含信用卡)不良余額72.5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3%,比2016年年末下降0.18個百分點。建設銀行作為唯一一家按揭貸款規模超過4萬億元的上市銀行,其2017年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不良貸款率僅為0.24%,較2016年年底下降了4個BP,此外,該行個人貸款及墊款業務的整體不良貸款率為0.42%。
那么,上市銀行抱怨房貸業務不賺錢的底氣究竟來自哪里?李磊表示,“銀行的資金成本不僅僅是表內可以看到的數據,非保本理財等表外業務的資金成本是遠高于表內的”。去年銀行非保本且非結構性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持續走高,國有大行的產品收益率在3%-4.5%左右,股份制銀行和地方銀行則大多在4%-5.5%之間。再考慮到資金出表遇到的“強監管”,對于商業銀行而言,這一資金成本價格相對于房貸業務確實沒賺頭。
此外,記者注意到,對于部分銀行來說,存款出表理財化導致的成本上升已經是銀行的潛在風險。
例如,吳江銀行2017年年報在“可能面對的風險”項下提示,“國內銀行業傳統盈利模式是依靠存貸利差,在存款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銀行間的競爭持續加劇,同時,存款理財化趨勢增強和互聯網金融發展,持續分流了商業銀行的低成本資金,我國銀行業的平均付息負債成本逐年提升,凈利差持續下降”。
不過,多數業內人士認為,資管新規已經落地,目前具有“剛性兌付”特征的預期收益型產品(占比近90%),必然在打破剛兌、推動“預期+凈值”雙軌并行模式中逐步向凈值化模式轉化,低風險的理財資金或回流向結構性存款等產品,商業銀行定價權有望提升。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月
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
排行
最近更新
- 基因檢測市場擴容 桐樹基因聚焦優勢創新資源推動產品擴圈
- 重慶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新IP 消費熱點不斷涌現
- 從智能制造到智能睡眠,誼瑞重塑“易睡體驗”
- 拉美電商巨頭Mercadolibre宣布收購加密交易平臺Paxos及Mercado Bitcoin
- 以太坊基金會宣布將“ETH 2.0”更名為“共識層”
- 南京二手房市場話題不斷 賣家降價來試探市場風向
- 新一代輕量化方艙醫院項目啟動
- 十年醫改路 三明再出發
- 醫療美容機構規范運營指南發布
- 天津開辟送藥綠色通道 送藥到家近3000單
- “高速上違停趕報表”警示了誰?
- 離職文書的“坑”不能僅由勞動者填平
- 疫情得到控制,防疫仍不可松勁
- 非學科類培訓班寒假惡意漲價需綜合施治
- 北京:買四類藥品實施新政 市場監管進店查落實
- 北京:保證春節群眾需求不脫銷、不斷檔
- 豐臺今天開展第二輪全員核酸篩查
- 助力元宇宙基建 Meta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
- 采購進口冷鏈食品需要做好個人防護
- 蘋果拒不開放支付渠道 荷蘭反壟斷機構:罰到它遵守規定為止
- 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可控
- 需求遠超國內產量 印度對進口食用油的依賴料仍將持續數年
- 蔚來斥資5000萬元成立保險經紀公司 未來新能源車險或有變局
- 當心!玩雪引發的婦科危機
- 研究機構警告稱:美聯儲加息將加劇全球債務危機
- 旭輝控股集團公告稱已清償2022年到期的5.5%優先票據
- 普通癥狀還是心梗預警?一眼識破
- 揭穿AI相面騙局 警惕迷信的高科技偽裝
- 蕪湖釋放創新“N次方”效應 數字賦能驅動產業升級
- 去年快遞服務全程時限水平有較大提升 干線運輸時限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