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降了價,更要保質量
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藥價下降了,藥品會否質量不保?藥企會否粗制濫造、不再花錢搞研發?
業內人士與專家表示,在保障藥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藥企愿意以價換量,且仍有利潤空間;中標藥品要通過國家一致性評價,意味著質量有把控;降藥價,主要是通過帶量采購降低營銷成本,無需擠壓研發成本,還促使藥企用療效、創新來競爭,有助行業提質升級。
近日,“4+7城市藥品集中帶量采購”試點引起熱議。據悉,這11座試點城市的25種中標藥品,原來采購價為每年77億元,現在僅需19億元。有評論稱,這是“史上最能砍價”的招采改革。
藥品價格降了,質量會不會受影響?藥企的積極性,又該如何保障?
擠水分
控制流通成本
仍有利潤空間
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帶來的降價是怎么個降法?
“阿托伐他汀鈣片,原價39.5元,中標價6.6元。”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商務總經理李成福介紹;“孟魯司特鈉片劑,原研藥賣6.4元,我們賣3.88元,降價后仍能維持合理利潤。”上海安必生制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季冉說道。
此外,還有“廝殺”異常激烈的硫酸氫氯吡格雷片。中標企業深圳信立泰,最早在國內通過一致性評價,但遭遇到了采用低價戰略的競爭對手。于是,該藥企下決心,從60.3元降價到22.26元,最終贏得競標。“帶量采購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大幅降價。”信立泰區域商務經理曾智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這次有兩家外企成為“黑馬”,實現了原研藥“專利懸崖”——原研藥吉非替尼片降價76%,福辛普利鈉片降價68%,比周邊國家和地區價格低25%以上。阿斯利康制藥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中標,他們的吉非替尼片已降至全球最低價。
據了解,所有15家中標藥企,出于占領市場、取代原研藥、轉型新產品等原因,均表示:在保障藥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可以考慮以價換量,壓減流通成本。
而原本市場占優的一些藥企,這回卻吃了“敗仗”。某大型藥企銷售經理說,還真沒料到競爭對手這么敢降價,“藥品想進入市場,有很高的流通成本,先要想辦法進醫保,再進各地招標,最后要進醫院,結果藥價被代理商和醫藥代表層層推高,在許多地區都是這種情況。”考慮到藥品市場推廣要花錢,該藥企“保守”報價,最終與中標失之交臂。
無獨有偶,在被調研的17家“落選”藥企中,未料到對手大幅降價、自身不愿降低流通成本的,因此未能中選的,不在少數。
在一些醫藥專家看來,此次“4+7”出現藥企“紅海搏殺”的局面,屬于意料之中。大降價,降下來的是藥品在流通環節的虛高水分。由于“4+7”采購方承諾中標藥品的用量和回款,這才讓一些藥企主動砍掉市場推廣、公關營銷的費用。再加上中標藥企大多控制著原料來源,成本基本鎖定,所以敢于大幅降價。
這次“4+7”帶量采購的25種藥品,平均降價52%。然而,就算砍半價,藥企也還是有利潤空間的。審計署曾做過兩次調查,發現很多藥品的生產成本只占藥價的一小部分,所以即便降一半,利潤空間仍有保障。
保質量
藥品需經評測
監管持續加碼
有人擔心:藥價降了,患者會不會因此吃到劣質藥?
“4+7”的招采規則寫得很清楚:入圍藥品為通過國家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或原研藥。這意味著,藥品質量是有保證的,不是只顧便宜不管好壞。
帶量采購,上海已經先行試點3年。3家當地的三甲醫院都表示,這幾年使用中標的國產仿制藥,并未出現質量問題。原來,當初上海自建了一套藥品“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入圍招標藥品的生產、檢驗、流通、環保等各環節都有認證和規范,藥品中標后還有持續的跟蹤檢查。上海的這套經驗,已被納入此次“4+7”集中帶量采購當中。
“2015年上海剛試點時,很多醫院科主任不愿用中標仿制藥,覺得藥價太便宜,可能質量差。但幾年執行下來,卻發現效果不錯。這次‘4+7’中標的仿制藥都通過了國家一致性評價,我們就更敢拍板用了。”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藥學部主任林厚文說。
要破除患者和醫生對國產仿制藥的不信任,需要醫院加強對醫生的用藥引導,也需要醫生加強對患者的解釋說明。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藥劑科主任卞曉嵐介紹,上海第一批試點時,有藥品降價80%,患者起初不大信任,而通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打消了對質量的疑慮。這有賴于醫院與藥師、護士和臨床醫生的溝通。
上海的實踐力證,加強監管可以確保藥品質量的穩定可靠。上海帶量采購試點3年多來,對中標藥品所有批次的檢驗結果全部符合國家檢驗標準,每批次近紅外光譜檢測均顯示質量穩定。
近日,國家藥監局又出臺了《關于加強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期間藥品監管工作的通知》,這將有助于進一步為中標藥品的質量安全保駕護航。
促競爭
倒逼藥企創新
推動行業升級
在“4+7”集中帶量采購下,采購方對藥品的用量和回款都給了保障,中標藥企不再擔心高昂的流通成本。這種情況下,原來藥企通過醫藥代表“公關”及“帶金銷售”的市場推廣模式,將很難維系。
那么,降藥價會不會給藥企潑冷水,打擊他們創新的積極性?
首先,降藥價的原因,主要是通過帶量采購降低了生產、營銷成本,并不需要擠壓研發成本。此外,創新藥的研發更多還是靠風投、科創板等資本市場的融資,和仿制藥的銷售利潤關系沒那么大。
有醫藥專家判斷,在提質創新的過程中,行業陣痛期肯定是有的。只有去掉醫藥行業低效、散亂的部分,中國才能從仿制藥大國變為仿制藥強國。
有藥企敏感捕捉到,競爭規則已經改變。一家中標企業的負責人說:“新的競爭規則,正在倒逼藥企做出選擇:要么改變,要么淘汰。”藥品采購新舉措,對提升我國醫藥產業集中度、提升藥品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過去,有些藥企靠‘公關’來競爭?,F在,則要通過療效、性價比來競爭。”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梁鴻說,“‘活下來’的藥企,才有希望做大做強。”
當然,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剛剛開始試點,在一些方面仍有探索的空間:例如,貨源是獨家好還是兩三家更合適?怎么更好地跟蹤評價藥品質量?監管部門之間的聯動怎么加強?這些問題的答案,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摸索、尋找。
關鍵詞: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月
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
排行
最近更新
- 北京“十四五”投資實現良好開局 高技術產業投資亮眼
- 基因檢測市場擴容 桐樹基因聚焦優勢創新資源推動產品擴圈
- 重慶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新IP 消費熱點不斷涌現
- 從智能制造到智能睡眠,誼瑞重塑“易睡體驗”
- 拉美電商巨頭Mercadolibre宣布收購加密交易平臺Paxos及Mercado Bitcoin
- 以太坊基金會宣布將“ETH 2.0”更名為“共識層”
- 南京二手房市場話題不斷 賣家降價來試探市場風向
- 新一代輕量化方艙醫院項目啟動
- 十年醫改路 三明再出發
- 醫療美容機構規范運營指南發布
- 天津開辟送藥綠色通道 送藥到家近3000單
- “高速上違停趕報表”警示了誰?
- 離職文書的“坑”不能僅由勞動者填平
- 疫情得到控制,防疫仍不可松勁
- 非學科類培訓班寒假惡意漲價需綜合施治
- 北京:買四類藥品實施新政 市場監管進店查落實
- 北京:保證春節群眾需求不脫銷、不斷檔
- 豐臺今天開展第二輪全員核酸篩查
- 助力元宇宙基建 Meta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
- 采購進口冷鏈食品需要做好個人防護
- 蘋果拒不開放支付渠道 荷蘭反壟斷機構:罰到它遵守規定為止
- 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可控
- 需求遠超國內產量 印度對進口食用油的依賴料仍將持續數年
- 蔚來斥資5000萬元成立保險經紀公司 未來新能源車險或有變局
- 當心!玩雪引發的婦科危機
- 研究機構警告稱:美聯儲加息將加劇全球債務危機
- 旭輝控股集團公告稱已清償2022年到期的5.5%優先票據
- 普通癥狀還是心梗預警?一眼識破
- 揭穿AI相面騙局 警惕迷信的高科技偽裝
- 蕪湖釋放創新“N次方”效應 數字賦能驅動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