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金融 > 正文

民以食為天 “吃”也要品牌化

“民以食為天。”吃,寄托著中國人對世間萬物、人生百態的感悟。我對吃的記憶是從小時候種水稻開始的。農忙時節,村民們幾乎都在為水稻有個好收成而忙碌。開荒造田、放水打田、除草施肥、防范蟲害、顆粒歸倉,哪一項都不能少,不敢馬虎。很多孩子學會的第一樣農活都和種水稻有關,比如插秧、割稻子。到了收獲季節,誰家的田打的稻子多、顆粒大,在村里就會有面子。

在農民心中,種水稻像是在精心烹飪一道佳肴,或者是在經營一個家庭化的品牌。水稻怎么種、怎么施肥,都是極為嚴格的。因為那時候,大米不僅是果腹的口糧,也是一個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如果胡亂栽種,不啻砸自家飯碗。中國農民對農產品的這種敬畏,讓農產品品質始終保持在高水平,這也為人們烹制佳肴提供了堅實基礎。

真正體會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日俱增的焦慮,是在我到城市求學、工作、定居之后。我發現身邊的人開始關注農產品身上是否蓋有監管部門的藍色印花章,有人還跟著網上流傳的“偏方”鑒定農產品新鮮度、是否有農殘等。特別是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出現后,人們開始相互推薦哪些牌子好、哪些牌子有“水分”。

如今,農產品企業越來越多,更多人愿意為品牌買單。原因就在于人們覺得有品牌的農產品更有保障,讓人吃得放心。

提倡農產品品牌化,需要農產品企業自身真正轉變發展思路,以品質和服務塑造企業品牌。既要將農產品生產當成一件良心活,確保各環節質量安全,又要善于根據人們飲食習慣開展技術研發創新,迎接消費升級時代。

提倡農產品品牌化,也意味著相關監管需要創新。當前人們對農產品品牌的關注,其實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農產品信息知情權的重視。大家想知道一件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上是否經過無縫隙、全覆蓋的質量安全監管,一旦出現問題又該如何追溯。可以說,品牌及其品質更像是給農產品建“身份證”,發“通行證”。

可喜的是,在很多地方,這樣的實踐已經起步。北京市提出,今年年底前,重點食品的標準化、基地化、品牌化覆蓋率將分別實現果蔬70%、豬牛羊雞肉60%、禽蛋和水產品50%以上;2021年年底,食品生產供應標準化、基地化、品牌化格局將全面形成。

只有讓創新誠信者進,讓守舊違法者退,才能促進更多農產品品牌出現,守護人們餐桌上的安全。

關鍵詞: 品牌化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