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金融 > 正文

數字化的信息來了 金融重心向實體經濟遷徙

信息數字化讓信息的產生和交互的成本變得如此之低,所有的人就都能參與進來。

農戶拿著手機,繞地走一圈,衛星就可以識別農作物面積,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麥、花生、煙草等不同的種植物,幾分鐘之后,農戶就拿到了貸款;“寵物臉”無法區分?根據鼻紋信息就可以給寵物建立專屬電子檔案,一鍵理賠。在剛剛收官的世界頂級金融科技盛會外灘大會上,各種科技引領下的金融產品閃亮登場。

“長久以來,距離實體經濟比較遠、不夠普惠,是金融的兩個巨大挑戰。而癥結其實只有一個,就是信息不對稱。信息數字化讓信息的產生和交互的成本變得如此之低。”羅漢堂秘書長、湖畔大學教授及執行教育長陳龍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表示,借助于信息的數字化,金融普惠的能力和意愿正在無限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外灘大會期間,英國智庫Z/Yen集團發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8),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排名首次躋身全球前三,與第一名紐約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在各界關注的金融科技評分章節,上海連續4期排名前三。

對此,陳龍也表示,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一定是金融科技中心,上海具備成為國際金融科技中心的基本條件。

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一定是金融科技中心

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在沖刺的關鍵時點,今年1月,上海提出將大力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

對此,陳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海作為金融中心,有非常好的條件。首先,一個國家經濟的上升,一定會催生對金融中心的必然需求,經濟和金融的中心都會往這個區域轉移。其次,2019年,中國GDP總量穩居全球第二,經濟活動量帶來對資金活動量的需求,巨量的資金需要一個集散地。第三,金融服務的豐富度及專業度,包括交易所、銀行、證券、保險、清算、結算等,還有專業的機構,專業的服務能力、機制和人才,都是國際金融中心所必須具備的,而上海已經具備這樣的條件。

大會期間,浙江大學-螞蟻集團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共同發布《2020全球金融科技發展報告》(下稱《報告》),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德國、荷蘭和法國成為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排名前十的國家。其中,中國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與美國舊金山(硅谷)、紐約、芝加哥,英國倫敦共同躋身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第一梯隊,中國城市占據半壁江山。

根據《報告》內容,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三大世界級的金融科技高地: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其中,上海作為長三角引領城市,金融科技發展優勢明顯,且在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這五大生產要素上的稟賦堪稱中國頂配,已拿下五個第一。

具體來看,土地方面,上海引領的長三角城市群為總面積亞洲第一大城市群;勞動力上,上海數字人才及高端金融人才(CFA持證人)數量均為中國第一,后者占全國的36%;資本上,上海是中國第一個3萬億GDP俱樂部成員;技術上,上海地方公共財政科技支出位列全國第一;在數據方面,上海在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工作中連續三年排名全國第一。此外,人工智能、區塊鏈、5G、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上海布局豐富,上海正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契機,有望實現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彎道超車。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賁圣林表示,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的三巨頭:中國、美國、英國有著不同的發展模式,各領風騷。中國以市場拉動,重金融科技應用與體驗提升,金融科技用戶排名全球第一,人口總量有絕對優勢,數字支付用戶全球最多,超8億人。

金融機構并不是天生“嫌貧愛富”

長久以來,金融有兩個巨大的挑戰,一個是離實體經濟較遠,一個是不夠普惠。陳龍認為,這兩個問題的癥結其實只有一個,就是信息不對稱。“金融機構并不是天生嫌貧愛富,只是沒有信息,金融并不知道真實的需求來自何方,風險有多大,可信度有多高,所以只能聚焦于相對富有的、有抵押品的、信用更好的個體,這就可能離實體經濟比較遠。”他稱。

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改變,其中之一就是金融重心向實體經濟遷徙。“數字化的信息來了,當處理信息和交換信息的成本變得如此之低時,所有的人就都能參與進來。”陳龍稱,當實體經濟有了信息,金融就知道去哪里服務,金融的重心就完全轉移了,從以資金為核心、靠資金賺更多的錢,到服務更多的實體和個人,這是金融第一個大的趨勢。

金融的第二個趨勢是從以機構為核心,變成以用戶為核心,用戶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個人。以前的金融是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去銀行、證券公司等場所,用金融技能解決問題。但是今天,金融以個體為核心,個體的金融生活是一個點,各種技能聚合起來圍繞這一個點服務。“在不遠的將來,每個人都會有一個智能的財富管家告訴你錢怎么花怎么賺。”陳龍稱。

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的本質不會變。打開支付寶APP,它的基礎仍然是支付,專業度不會流失,但是在整個支付寶里,電影票,飛機票、火車票出行,餓了嗎外賣點餐,理財、信貸,應有盡有。不只是支付寶,招商銀行的掌上生活、銀聯的云閃付同樣如此,整個生活圈都可以盡在一個APP里。

“金融進入實體經濟,以用戶為核心,圍繞用戶把各種服務組織起來,是一個巨大的變遷,就是從B to C到C to B。”陳龍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第三個趨勢在于,金融從以機構為核心,轉變為以功能、用戶為核心的協同。“用戶需要什么樣的金融服務,是哪幾個機構合作一起完成的?”陳龍稱,“強調跨界的開放協同,這就是開放金融或開放銀行,金融的重心完全遷徙了,變成以誰為核心進行服務、怎么協同地去服務。”

“開放金融就是將金融能力觸達所有人,所有的個體。”陳龍認為,從開放銀行到全景銀行,跨界開放,銀行別無選擇。

外灘大會上,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國泰君安證券等12家長三角區域的金融機構共同宣布成立“開放金融聯盟”,旨在聚合銀證保等金融業態,通過成員間深度合作協同發展。

數字化讓信息產生和交互的成本如此低

數字化成為未來經濟的引擎,數字化也將成為金融中心的引擎。

“以前的企業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用戶是誰,比如一家飯店,客人進來吃完飯就走了;一個賣空調的生產商,哪知道用戶是誰,只知道自己賣了多少臺,最多還知道市場占有率。數字化以后,企業更懂、更了解用戶了。”陳龍舉例稱,“比如一個阿里的電商,夫妻老婆店幾個人,可以服務千里以外的人,通過數字化連接,可以馬上幫他們分析客戶,解析市場。如果客戶訂30件衣服,他們可以馬上在淘寶另外一家店下單,由其他工廠生產,而且可以掛自己的品牌,可以自己設計,也可以外包,這些都是可以數字化的。”做生意正變得越來越容易,這是因為生產經營都被數字化解構了。

而在信息數字化的過程中,場景的數字化決定了對金融的需求,金融可以在每個環節都產生需求和服務。

外灘大會上,網商銀行發布了一項領先的信貸技術,并將正式全面在農村金融領域商用。這項衛星遙感技術,可以識別種植地上的農作物面積、作物類型,分辨出水稻、玉米、小麥、花生、煙草等多種作物的區別。農戶拿著手機,繞地走一圈,或是在支付寶上把自己的地在地圖上圈出來,衛星就可以進行識別,準確率達到93%以上。這意味著農戶最值錢的資產——農作物的信息變得清晰可見,最快幾分鐘,農戶就可以獲得貸款。

“數字技術本質上讓信息數字化,信息數字化的本質則是讓信息的產生和交互的成本變得如此之低。”陳龍對記者稱。

數字化的過程中,數據隱私保護被提上日程。陳龍認為,“大數據不代表要被侵犯,關鍵是能力和標準。數據的使用和保護主要遵循兩個邏輯,一個是以保護用戶隱私權益為核心的機制設計,一個是具體的技術能力。”

但同時,陳龍強調,數據收集要得到用戶授權,數據的采集上也要遵循“最小化原則”,不是什么數據都要收集,而且也沒有必要。

“我們用那么多的APP,實際上大家非常愿意用一定的信息來交換需要的服務,這些服務很多都是免費的,我們已經非常習慣使用它們了,未來服務一定是懂你卻不知道你是誰。所以其實是大數據懂你,給你提供好的服務,但是它不需要知道你是誰。”陳龍稱。(作者:林潔琛)

關鍵詞: 數字化信息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