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科技 > 正文

全球氣候系統變暖趨勢持續 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對地球氣候的科學診斷,要依賴一些數據指標:全球平均溫度、海平面高度、南極冰川、山地冰川等。從《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19)》中的數據可以看出,2018年全球氣候系統變暖趨勢進一步持續,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之一,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此前,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聲明,2018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過去四年(2015、2016、2017和2018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四個年份。2018年成為有現代海洋觀測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年份,全球海洋熱含量打破了2017年剛剛創下的紀錄;全球平均海平面繼續加速上升,2018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比2017年上升約3.7毫米;全球山地冰川仍處于物質高虧損狀態,北極和南極海冰范圍均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小。

全球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影響正在加速。2018年,全球天氣氣候相關災害發生次數為1980年以來最多,所造成的損失超過全球自然災害經濟損失總量的90%。2018年洪水造成的受災人數超過3500萬人;高溫、熱浪和野火造成歐洲、東亞和北美等地區共有1600多人死亡;超強臺風“山竹”重創菲律賓;干旱、洪水和風暴導致數百萬人流離失所。高溫、干旱、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糧食安全、人體健康及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帶來重大威脅。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之一。2018年是我國近百年來最暖的十個年份之一,春、夏兩季全國平均氣溫均創歷史新高;近20年是我國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風險水平呈上升趨勢。需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糧食安全、水資源、生態環境、能源、重大工程、社會經濟發展等諸多領域帶來的嚴峻挑戰,全面提升社會—生態系統的氣候恢復力,全社會共同行動、采取應對措施減少和防范氣候風險。

1951—2018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每10年升高0.24℃。且我國升溫速率區域差異明顯,北方地區升溫速率明顯大于南方,西部地區大于東部。降水變化趨勢區域差異明顯。1961—2018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趨勢,降水變化趨勢區域差異明顯,青藏地區降水呈顯著增多趨勢,而西南地區降水總體呈弱的減少趨勢;本世紀初以來,華北、華南和西北地區平均年降水量波動上升,而東北和華東地區降水量年際波動幅度增大。

2018年,中國平均降水量為673.8毫米,較常年值偏多7.0%;青藏地區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最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候風險水平進一步升高。1961—2018年,我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極端高溫事件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明顯增多;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登陸中國臺風的平均強度明顯增強。冰凍圈加速消融,系統不穩定性加大。

1960—2018年,烏源1號冰川呈加速消融趨勢,與全球冰川總體變化一致。2018年,烏源1號冰川處于物質高虧損狀態,東、西支分別退縮了8.3米和5.9米,其中東支的退縮速率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衛星監測表明,2002-2018年,中國平均積雪覆蓋率呈弱的下降趨勢,年際振蕩明顯。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物候是氣候環境變化的敏感指示器。1963—2018年,中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顯著的提前趨勢。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14年回升,累計上升2.54米,2018年已接近上世紀70年代初期的水位;本世紀初以來,石羊河流域荒漠面積總體呈減小趨勢;廣西石漠化區面積呈減小趨勢,區域生態環境總體改善。

溫室氣體濃度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環境氣象本底站PM2.5年平均濃度波動下降。環境氣象監測表明,2005—2018年,環境氣象本底站(北京上甸子站、上海東灘站和廣東番禺站)PM2.5年平均濃度波動下降;2014—2018年,均呈明顯降低趨勢。(王朋嶺 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

關鍵詞: 氣候系統 生態環境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