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科技 > 正文

殯葬業需不需要高科技?值得不斷探索

清明節期間,各地公墓開放祭掃,去年未能實地祭掃者,今年得以實現。當然,在去年清明節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地方的殯葬單位都盡可能運用新技術,采取更加綠色文明的方式為公眾提供服務,有的單位還提供了遠程祭掃服務,受到好評。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10萬余家殯葬相關企業。殯葬業需不需要高科技?需要,而且這樣的高科技,不僅僅是開放一個攝像頭,提供遠程觀看祭掃過程那么簡單。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至2019年,我國每年火化遺體數量從459.5萬具增加到522.7萬具。事實上,在幾年里,居民死亡率變化并不大,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2019年全國人口死亡率甚至還低于2014年。

那么,為什么火化遺體數量卻增加了呢?這是因為,居民的殯葬意識正在不斷轉變,火化率逐年在上升,從2015年的47.1%上升到2019年的52.4%。畢竟,送走這一代逝者的子女,多生于新中國成立之后,殯葬意識自然不同。

這樣的意識轉變不只體現在火葬率上,也體現在安葬方式上,選擇將逝者生態葬、海葬等節地安葬模式的家屬越來越多。以南京市為例,該市生態節地葬比例不斷提升,甚至出現了家族生態葬。而在土地更為緊缺的上海市,“十三五”末期生態葬占比已經接90%。

但是,居民選擇將逝者節地安葬,并不是不重視逝者,選擇何種模式、在哪個公墓生態安葬也不是隨意選擇,相反,居民對生態安葬的要求更高了,數字化、多樣化、個化的高品質生態安葬需求也出現了,這就需要各地殯葬部門不斷提升殯葬科技水,以滿足這樣的需求。

比如,過去選擇生態葬,容易出現祭掃難、定位難,親人到底葬于花園中的何處,親人的信息如何查找,這樣的問題就需要信息技術解決。

以揚州公墓為例,通過AR技術,家屬可以在大屏幕和手機上找到逝者生態葬位置,同時顯示墓碑、照片、生前事跡等信息,實現AR墓碑虛擬祭掃,墓碑的石料難以戰勝時間,但永久保存的數字資料則可以。

當然,如何與科技企業合作,讓技術在家屬能夠接受的前提下,更好地滿足殯葬單位和家屬需求,各地客觀條件不同,值得不斷探索。

事實上,如果能有更多殯葬單位通過引入高科技,引導更多居民主動選擇將逝者生態安葬,形成良循環。那么,這不僅僅能夠移風易俗,節約土地,也是對逝者的最好敬意。畢竟,回歸自然,天人合一,才是國人對生命歸宿的最美憧憬。正如詩中所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一半灑落蔭涼,一半沐浴陽光。”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趙昂

關鍵詞: 殯葬業 高科技 祭掃服務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