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科技 > 正文

廣州市科技局推出“科技大腦” 構建財政科技經費“3+3”資助方式

從今年起,廣州市將固定于每年3月15日、4月15日集中發布科技計劃項目指南。

同時,市科技局首次推出了“廣州科技大腦”。它將為科技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科技政策精準推送、企業投融資對接、辦公場地查找等服務,還可通過跨部門、跨層級數據自動調用功能,減少重復錄入信息的負擔。

今年以來,廣州市科技局構建了分類有序的市財政科技經費“3+3”資助方式,即3種前資助資助方式:競爭前資助、協議類前資助、定向組織前資助;3種后補助資助方式:政策后補助、創新大賽后補助、績效評價后補助。

新的資助方式,大幅減少了傳統依賴專家同行評議的競爭項目支持方式,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進一步拓展創新大賽后補助、績效評價后補助等創新評價機制。通過加大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推進科技領域全面創新改革,廣州持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的活力。

首批項目聚焦生物醫藥產業及基礎研究領域

3月15日,廣州首批集中發布的項目指南共三個。

廣州市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補助(2021年)主要分4個類別對生物醫藥科技創新活動予以政策補助,擬投入財政支持總額超過2億元,單個事項最高補助可獲得3000萬元。這項補助包括四項內容,包括新藥臨床研究補助、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補助、機構認證補助、研發及臨床試驗補助。

該補助首次增設“視同市級科研項目立項”內容,由開展新藥臨床研究和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研究項目的機構推薦一名參與研究的科研人員,視同其承擔一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此舉將為相關科研人員在申報廣州市各類人才政策、辦理職稱認定提供便利條件,免除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參與新藥或醫療器械臨床研究的積極

2023年度基礎研究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主要支持在廣州市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中進行原始創新、前沿探索研究和應用科學研究的自然科學與應用科學領域,以及研究手段主要以理工科為主的交叉學科。今年,該項目將全部面向35歲以下的博士青年科技人員,預計將支持不超過2000名青年博士在穗開展基礎研究工作。

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的三項舉措先行先試。首先,該項目賦予了基礎研究領域簡政放權最大力度。例如,該項目組織單位在項目申報、專家評審、立項推薦到合同變更、中期檢查、驗收等全過程擁有充分自主管理權,可自行制定項目管理辦法或規程,開展項目遴選立項、過程管理和結題驗收。

其次,該項目優化項目申報遴選機制,構建申報立項最簡流程。各組織單位依據博士青年人才實際需求,無需遴選評審;科研人員只需在個人注冊環節中一次錄入本人的學歷、學位等證明材料,無需重復錄入;全部申報流程僅需填寫不超過200字。

此外,該項目創新評價機制,首創結果導向驅動的驗收模式。在基礎研究領域首創“五個一”聯動式驗收模式(即“一篇論文、一項專利、一個項目、一項獎勵、一個職稱”)。項目負責人凡以該項目資助形式獲得五種情形之一且經費使用符合規定的,由組織單位審核后通過驗收,可不組織技術專家評審。

2023年度基礎研究計劃市校(院)聯合資助項目為全國首創“市財政資金+自籌經費”的市科技計劃項目。該項目主要支持與暨南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3所高水大學,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等11家高水醫院聯合設立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和市重點實驗室建設項目。

市科技局每年對每家共建單位投入不低于140萬元,各共建單位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通過這一舉措,2023年市財政將通過2270萬元的投入引導,撬動在穗高水大學和高水醫院投入1.82億元開展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大全社會基礎研究投入。

“AI助理”可為科研人員精準推送政策

3月15日,市科技局建設的“廣州科技大腦”(下稱“大腦”)將首次服務科技計劃項目申報受理工作。與傳統科技項目管理系統相比,廣州科技大腦主要有三大革新。

首先,“大腦”實現了從科技項目管理到科技創新服務的轉變。傳統的科技項目管理系統關注的是科技項目從遴選—立項—結題驗收的過程管理。“大腦”除了科技項目過程管理功能外,更像是一位科技服務“AI助理”,其服務功能隨時響應科技企業和科研人員所需,包括科技政策精準推送、企業投融資對接、辦公場地查找、科技中介服務優選等。這些功能將在年內陸續完成開發上線。

期上線的“政策精準推送模塊”,可使系統自動根據單位注冊所在地、單位質類型等信息,自動推送相應的科技政策,提高政策的檢索效率和精度。例如,一家黃埔的高新技術企業注冊登錄“大腦”后,系統將精準推送國家、省、市和黃埔區的相關科技政策。該企業如果關注其他區的科技政策,通過政策個化訂閱即可同步瀏覽。

其次,“大腦”擁有強大的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服務能力。其專門搭建了“數據倉庫”,可大幅增強數據信息的交互、復用運用,從而減輕科研人員項目申報填表負擔。“交互”是指,系統可以實現跨部門、跨層級數據自動調用。例如,科研人員可以通過“數據同步”讀取歷史承擔省市科技計劃項目的數據,而無需重復錄入。“復用”通俗地講就是一次填報多次復用。例如,科研人員只需在個人注冊環節一次錄入本人的學歷、學位和職稱等證明材料,就可以在不同項目申報階段一鍵調取,無需重復上傳。

此外,“大腦”可實現科技業務辦理流程的數字化再造。得益于“大腦”運用的互聯網區塊鏈技術,科技計劃項目合同書將能夠網上簽訂,從而免去科研人員跑腿蓋章的煩惱,同時強化了項目合同的防篡改能力。利用大數據技術,部分補助項目也將得以自動核定,免去企業和個人項目申報環節,實現政策兌現的“免申即享”。利用數據加密技術,“大腦”可實現科技項目“雙盲”評審,最大限度隔離專家與評估機構和被評審項目利益相關人;同時,“大腦”通過與廣東省科技廳共享科技專家庫,將促進科技專家的質、量雙提升,保障項目評審質量。

關鍵詞: 廣州科技大腦 科技經費 資助方式 創新主體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