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科技 > 正文

天天速遞!【隴東】7.8-15 | 深度探索陜北-隴東早期石窟石刻秘境

守護國保 / 傳承文化

在陜北和隴東地區

留存著大量的精美石窟

它們的形制接近


(資料圖)

都是大型佛壇石窟

佛壇窟又稱殿堂窟、佛殿窟

是洞窟形制的一種

在一塊大石頭中間掏空

保留上下直通的石柱承重

并在柱子之間的

原有石料上雕刻佛像而成

這些石窟或分布在涇河兩岸或位于絲路古道旁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石窟群 時間從南北朝跨度到宋以帶狀分布在絲綢之路東段上 成為見證隴東地區佛教興盛和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最好實例

歷史講壇特邀敦煌研究院

北石窟寺主任白老師

帶我們走進隴東地區

探尋震撼的經典佛壇石窟!

如果您喜歡石窟石刻

樂于探訪古寺秘境

快跟我們一起踏上行程吧!

///

1

行程亮點

北魏時期,隴東地區營建了很多石窟寺,經過隋唐的發展和擴大,以慶陽北石窟寺和平涼涇川南石窟寺為中心與涇川王母宮石窟等周圍的二十余處石窟寺遺跡,形成著名的隴東地區石窟寺群。這些石窟寺,大多創建于北魏到唐朝,除了涇河兩岸之外,還主要分布在關山和子午嶺的群山中,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石窟的造像風格在不同的時代受到了來自“平城模式”“洛陽模式”“長安模式”不同程度的影響,隴東地區石窟藝術,將模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創造了獨特的具有典型性的隴東地方色彩石窟藝術。隴東石窟獨特是地理位置與造像藝術值得我們深度探訪!這一行,從事隴東石窟歷史與藝術研究三十余年的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主任白老師帶隊,探訪陜北到隴東的12處國保、省保石窟,4座藏品驚艷的小眾區域博物館,探尋絲綢之路上震撼的早期經典佛壇石窟!

2

文化講師

白京平老師?

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主任

從事隴東石窟的歷史與藝術研究三十余年

3

行程詳情

D1

7月8日

星期六?

_

西安指定酒店集合

D2

7月9日

星期日?

_

彬縣大佛寺(國3)、耀縣藥王山(國1)

D3

7月10日

星期一?

_

北石窟寺(國3)、石道坡古道、玉山寺石窟(省保)

D4

7月11日

星期二?

_

鎮原博物館、石空寺石窟(國7)、方山石窟(省保)、彭陽古城

D5

7月12日

星期三?

_

南石窟寺(國3)、王母宮石窟(國6)、涇川縣博物館、羅漢洞(省保)

D6

7月13日

星期四?

_

石拱寺石窟(國7)、云崖寺石窟(國6)、華亭博物館

D7?

7月14日

星期五?

_

須彌山石窟(國2)、固原博物館

D8?

7月15日

星期六?

_

固原酒店解散

4

活動報名

7980元/位

識別二維碼報名

費用包含:

講師:文化專家全程深度講解

服務:全程領隊服務

門票:行程內所有景點門票

交通:全程舒適巴士

住宿:七晚三至四星標準酒店

餐食:七頓自助早餐,十二頓正餐

設備:無線講解器

保險:旅行意外險

費用不含:

集合,解散的大交通費用

不含特窟費用

未提及的其他費用

報名后有事退出怎么辦?

1.出發前3天及以上取消,可退實際未產生費用(有可能包含門票、餐費、住宿等);

2.出發前3天以內,所有費用將無法退款。

5

行前預習

彬縣大佛寺(國3)

彬縣的大佛寺是位列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中國現存初唐時期和盛唐時期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大佛寺石窟依山而筑,鑿崖造像,現存窟室130,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余尊。最主要看的還是大佛洞的巨型佛像,在唐代,延長安北線來大唐朝圣的商隊,只要遠遠的望見大佛,可以說,就快到長安了。

藥王山石刻(國1)

作為陜西最重要三大碑林之二,藥王山石刻也是一處石刻藝術石碑存量豐富的國一。 隋至明摩崖造像一處,佛龕二十三個,造像四十五尊。藥王山石刻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圓雕三種技法。 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細膩,線條流暢,形神兼備, 尤其是隋代石佛像,堪稱雕塑史隋代經典。

除了石刻,藥王山還有南庵元代壁畫。

北石窟寺(國3)

北石窟寺,位于慶陽市董志原中部。在平涼市涇川縣有同時代所建石窟,稱南石窟,故此石窟稱北石窟,俗稱大佛寺。 北石窟寺肇造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 ,由涇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創建。 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相繼增修,形成一處較大規模的石窟群,是甘肅省石窟藝術較為集中的一處。 石窟開窟于南北長110米、高20米的石巖上 ,共有大小窟龕295處,石雕造像2125軀。 窟龕上下密集,宛如蜂房。大窟高達14米,小龕只有20厘米。 第165窟位居寺溝窟龕群中間。 窟內沿北東南三壁馬蹄形高壇基上石雕7佛立像、脅侍菩薩10身。 其中東壁3佛4脅侍、兩側壁各2佛3脅侍。 西壁門南側雕菩薩乘象和倚坐菩薩,門北側雕三頭四臂阿修羅和交腳菩薩。 四壁上部和窟頂四坡均作浮雕, 前帔薩埵那太子本生保存尚完整,此外浮雕內容可辨的還有坐佛、飛天、蓮花、化生、佛塔等。

石空寺石窟(國7)

石空寺,凌空高懸30多米,置身其上,面臨崖壁,有如登云駕霧的感覺。全寺東西走向,凌空婉蜒,地勢險峻。現存8個石窟,內有石雕佛像13尊,泥塑神偶25軀,壁畫數十幅。這一石窟群,融釋、道、儒三教于一體,集唐、宋、元、明、清五代文化藝術于一爐,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藝術群。

在石崖七八米高的半空中,鑿有一條約一米寬的石道。石道西端筑有寺門,上額橫書“石空寺”,此額已廢。寺門外西行20步,鑿一石龕曰土地寺,而龕內正中卻讓位給紅臉“關圣帝君”,“土地老爺”被“擠”到右側,真是喧賓奪主,名不符實,且因年代久遠,手臂均已塌落。

南石窟寺(國3)

南石窟寺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城東涇河北岸。據南石窟寺碑記載, 為北魏永平3年(510)涇洲史奚康生所造。 石窟現存5個窟龕,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 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米,深14米,結構獨特,造型宏偉。入窟后迎面三壁圍立高達2米多的7尊佛像,兩旁有13座脅待菩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窟頂布滿浮雕,諸如舍身飼虎、宮中游戲之類的佛經故事。

南石窟寺除第1窟外,僅殘存個別唐代窟龕,但也經過后代的改造。北石窟寺尚保存北魏數窟,如中心塔柱式的北一窟,高4.9米,寬4.7米,殘深6.7米,屬北魏晚期。此外有西魏、北周、隋、唐、宋諸窟龕,其中唐代窟龕占北石窟寺總數約2/3,并有顯慶元年(656)和四年、如意元年(692)、證圣元年(695)等紀年造像。

王母宮石窟(國6)

王母宮石窟也稱大佛洞(又名千佛洞), 是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的一座中心塔柱式佛教石窟。 位于甘肅省平涼市東南75公里處的涇川縣涇、汭兩河匯流處,在王母山東北面。 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呈略長方形,形若“凹”,高達12米。 窟內造像分三層,中有方體塔柱,直連窟頂,中心柱及三面窟壁均有石雕佛像, 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多為北魏作品。 頂部建造物脫落幾盡, 現存造像百余尊,主佛像居中,其他依次排列兩旁。 窟外為清代重修的依山樓閣。經重修后的王母宮大殿,及通往大殿的臺階和盤山公路,成為道教信徒朝圣的重要場所。 石拱寺石窟(國7)

石拱寺石窟是隴東地區北朝時期重要的佛教石窟寺遺存。始鑿于北魏晚期(386-534年),西魏、隋代續鑿,現存15個窟龕,造像250余身。造像皆為石雕。最大的洞窟是第2窟和第6窟,規模相當宏偉,窟內均造三佛及脅侍菩薩,前壁門兩側雕天王。

石拱寺窟龕形制多樣,其中, 北朝洞窟多三壁三龕窟,造像分圓雕和浮雕兩種,造像題材有三世佛、菩薩、弟子、飛天、力士、供養人等。 石拱寺石窟經明代嘉靖年“敕旨火化”和清代同治年焚燒及民族糾紛中人為破壞,現存造像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唯有第6窟壁門側浮雕供養人尚存數排, 均著袍服,是北魏改胡服以后供養人的形象,該窟開鑿造像的時代大體相當于北魏中、晚期到西魏。 云崖寺石窟(國6)

云崖寺石窟是具有1600多年歷史的石窟寺群,是由朱林寺、大寺、西寺、喬陽寺、金瓦寺、佛溝寺、三清洞、羅漢洞、殿灣等寺洞組成,雄踞在奇峰秀嶺中,相互映襯,各具特色。主峰峭壁上的云崖寺石窟,開鑿于北魏太平真君初年,被譽為“中國晚期石窟的集大成者”,是中國石窟建造史上大規模開窟造像之風的最后止息地,對研究中國晚期石窟與佛教藝術有著重要的史學和藝術價值。

云崖寺石窟始建于北魏晚期, 經唐、宋、元、明、清歷代修葺,規模宏大,造像精美。 自北魏開窟以來,千余年的歲月里,歷代能工巧匠在云崖寺主峰——長約300米、高約80米的懸崖峭壁上傾注心血,鑿造了眾多風格各異的洞窟佛像。 于石窟腳下抬頭仰望,巨大的山體形似一個堆滿稻谷的麥垛, 酷似天水麥積山石窟,因此其又有“小麥積”之稱。 須彌山石窟(國2)?須彌山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妝,是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中國十大石窟之一。 須彌山石窟現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個區域, 即大佛樓區、子孫宮區、圓光寺區、相國寺區、桃花洞區、松樹洼區、三個窯區和黑石溝區; 保存較為完好的造像有500余軀,漢藏文題刻題記53則,碑刻3方,殘碑13塊,壁畫20余平方米; 處在石窟造像泥塑與石刻的過渡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 北周石窟,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須彌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與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變化是中央塔柱小龕已不見,代之以大龕及發鬢低平、面相方圓、兩肩寬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給人以厚重敦實之感。 現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兩窟,有比真人還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龕內,有的是立佛,一般皆為一佛一菩薩。裝飾性的雕刻,如幔帳式的佛龕;龕邊龍嘴銜口的流蘇;龕頷上的各種小佛;龕座下手執各種樂器的伎樂人,或吹橫笛,或彈琵琶,或擊羯鼓。窟頂圍繞塔柱,還雕有一對相向手舞足蹈的伎樂飛天,披巾飄動,顯示了北朝音樂藝術的盛況。?? 須彌山石窟開鑿時間早,佛造像采用石刻手法雕造。有研究者認為, 這種石刻造像藝術手法的更替和定型,是在須彌山完成的,它為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造像奠定了基礎。 我國的石窟造像有雕塑和開鑿兩種形式和類型。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造像為泥塑,敦煌莫高窟為泥塑彩繪,炳靈寺造像大多為彩塑或者石胎泥塑,麥積山石窟仍是以石胎彩繪為主。 而山西云岡、河南龍門石窟造像均變成石刻雕鑿,須彌山正好處在石窟造像泥塑與石刻的過渡帶上。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更多線路詳情點擊查看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