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科技 > 正文

流量暴跌30%,修理廠卻增加200余家,新能源高滲透率的上海沒有倒閉潮?

在連鎖密布近800家、新能源車保有量突破100萬的城市開店,修理廠過得還好嗎?

在路上,每5輛行駛的汽車中,就有1輛是新能源車,這就是上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上海汽車保有量已達532萬輛,其中新能源車突破百萬,達108萬輛,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占比20%,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另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上海市共有本案在冊的汽車維修廠約為5000家。其中,連鎖門店近800家,連鎖化率近16%,同樣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AC汽車不完全統計,上海規模超10家的連鎖共有733家門店。

當然,上海也是合規成本、人力成本及房租成本排名都靠前的城市。再疊加去年疫情的影響,上海的修理廠至少有兩個月的營收掛零。

以上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也讓不少業內人士感嘆,上半年,上海的汽車后市場會不會很“慘”?

為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與多位盤踞上海的行業老兵進行訪談,并重點探討了以下四個有關上海后市場的問題:

1、修理廠數量有沒有減少?

2、上半年的生意復蘇了嗎?

3、新能源車的沖擊究竟有多大?

4、還考慮在上海開店嗎?

修理廠總量不減反增

“上海今年的修理廠數量不會減少,反而在增加。”

深耕上海多年的老紀表示,他最近獲取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上海備案在冊的修理廠數量同比增加200多家。

結合58同城“生意轉讓”欄目的統計,2023年1-6月,上海汽修美容店的轉讓店數約為320家。同比去年,數字沒有明顯的變化。

據他分析,因為行業存在大量的年輕維修師傅,這個群體從業3-5年后,必然要謀求更高的發展,進入后市場開店創業是必選項。

“雖然行業老兵覺得現在的市場難做,但是年輕人總歸想闖蕩的。”

另一方面,他認為雖然有媒體報道上半年幾千家門店轉讓,但是目前的行情能不能轉出去是個問題;即便流血轉讓后,依然有人接手,所以門店總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AC汽車觀察到,閔行區有家10年的老店,去年在58同城上架轉讓信息,時隔一年,仍然沒有找到“接盤俠”。

上海某汽修連鎖總經理蔣光告訴AC汽車,今年大約有20%的門店發生了一些變動,一部分是經營場所的變動,一部分是老板及內部人員的變動;預估關店的比例只在5%左右。

“有人退出,就有人進入,門店總體數量相對穩定。” 蔣光說到。

洗牌與新生是汽修行業的主旋律。疫情三年,整個行業不缺出局者,而今市場全面放開,自然也不缺入局者。

不論行業怎樣大洗牌,汽服門店的總數量似乎沒有明顯的變化。

進廠下滑30%,復蘇路漫漫

“去年疫情影響,經營壓力大,但是解封后,店里客流量還行;反倒今年的行情是真差,感覺車主完全沒有消費意愿。”

甘永是一家連鎖的加盟商,加盟年限超4年。他以數據舉例:去年每月進廠約900臺,今年同比下滑30%,平均月進店量只有近600臺。

為了穩住營收,他的做法是提高客單價。“簡單點說,去年每月八九百的進店量,可做14萬的毛利;今年600臺進店量,同樣做到14萬的毛利。”

不過,甘永也坦言,“這樣做肯定是不健康的,有飲鴆止渴的味道。”

提及下半年的計劃,他表示要開源節流,在平臺每月貢獻40%流量外,再通過保險公司及第三方服務平臺合作,提高進店量。

在上海經營一家大型綜修廠的行業老兵沈鵬也表示,上半年門店進廠臺次對比2022、2021年都是下滑的,下滑比例在10-30%。

“但是我們的單車產值同比有增長,因為更注重服務;只是毛利有下滑(如機修的毛利下滑2%),因為競爭更加激烈,被迫讓利留客。”

蔣光結合自己的觀察,認為上海大部分門店的生意同比往年都有下滑,特別是從今年5月開始,門店生意下滑的幅度比較大,有部分門店利潤同比下滑10%-15%。

老紀給出了不同的觀察。

在他看來,上半年門店營收與利潤,同比2022年是增長的,但是同比2021年是下滑的。

“我發現多數4年以上的門店,得益于基盤客戶穩定,上半年業績有增長。不過,大多數門店的毛利是下滑的,為了應對同行低價沖擊,不得不主動把毛利下調。

老紀透露,他的門店5-7月的業績均創下歷史新高。

新能源的影響并沒有想象中大

今年6月,上海的新能源滲透率為47.6%,基本與燃油車持平。

而上海的修理廠面對瘋狂崛起的新能源車,似乎也從早期的恐慌、焦慮到不得不躺平。

有汽修老板表示,焦慮并不意味著要“砸鍋賣鐵”地重金入場;躺平也不是“袖手旁觀”,任由電動車客戶流走。

蔣光的觀點是,新能源的高滲透,給上海的修理廠帶來的危機感是明顯加重的。但是,修理廠“油轉電”的難度很大,只能從美容裝潢等基礎項目做起。原因有二:

一是新能源售后維修門檻較高,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與工具、設備、場地有一定要求;

二是新能源車輛的流量入口由主機廠和保險公司把控流量分發,質保期更長,3-5年內修理廠能夠涉及到的維修業務占比很小。

老紀告訴AC汽車,他接觸到不少尋求轉型的二類修理廠,成功轉型的僅有一家,在去年實現了油車業務與電車業務從7:3到3:7的轉變。

在他看來,外界夸大了新能源對獨立售后的影響。上海的油車存量仍有400多萬,而新能源車的售后業務才剛剛開始。轉型步子邁得太大,很容易造成企業虧損。

甘永的門店嘗試過增加新能源業務,但目前業務暫停了。

據他透露,自掏腰包讓兩個員工參加了新能源維修培訓,但是新能源業務量太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他認可3-5年后新能源對后市場的沖擊,認為門店可以先把預防針打起來,不要等到新能源車集中進入維保期,打得門店措手不及

AC汽車也曾在文章中介紹過,新能源繼續狂飆,售后授權“圍城效應”凸顯。

一位在上海拿了多家新能源授權的投資人,曾對想進入新能源領域的人說到,“你能虧多久?愿意虧多久?然后再看拿哪個品牌授權比較好。”

還會選擇魔都開店嗎?

上述行業人士都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疫情對上海的汽修群體做了一次洗牌,一些干久了、干累了的汽修人,選擇逃離上海或換個行業;然后一些新鮮力量也從其他行業或外地補充進來。

所以,上海的汽服店總量看似沒變化,但是經營成本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疫情后,人員成本漲了近15%,一些大師傅或核心員工,有部分工資提升超過50%。也就是說,未來這些核心人員的工資會非常高。即便是一個洗車工學徒,平均支出都要超5000元;師傅工資平均近1萬,用工成本已經創歷史新高了。” 蔣光說道。

在他看來,想在上海新開一家修理廠,行業小白或只寄希望于加盟連鎖,存活率會很低。

AC汽車還曾在文章《不掛靠連鎖將不能開店,合規之路越來越嚴?》介紹過,在上海開一家快修店需要掛靠連鎖,每年都需繳納掛靠費;而且上海外環以內只能申請快修,申請專項需要在外環以外的指定區域。

除此之外,上海的房租之貴不容置疑。門店租金高,員工住宿的房租也不便宜。

不知道有沒有上海的修理廠老板算過,一筆保養訂單中,有多少比例是房租?

而以上考驗的是一家汽修企業的成本管控能力,這是魔都開店的基礎要求。

更難的其實是客戶管理。

因為上海的連鎖化程度高,互聯網滲透率也高,導致車主對透明消費的要求高,對消費環境及服務體驗的要求更高。

上海不缺“網紅店”,更不缺為品質服務買單的車主,想在上海立足,差異化才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

也許,上述行業老兵的觀察不足以完整描述出整個上海后市場的全貌,也歡迎其他同行補充和交流。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蔣光、甘永、沈鵬為化名)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