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科技 > 正文

專訪曼恩能源方案集團首席執行官烏維·勞伯:轉型碳中和企業 聚焦船舶業減碳

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不斷增加,在全球船舶航運業中,節能減排的實施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一方面,改善船舶燃料使用效率得到了重視;另一方面,降低有害氣體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了重點。

船舶業如何實現碳減排目標?我國現有船舶轉型過程應如何控制成本?新能源船舶是否正當其時?近日,曼恩能源方案集團首席執行官烏維·勞伯(Uwe Lauber)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


(資料圖)

曼恩能源方案集團(以下簡稱“曼恩”)總部位于德國,在全球有120多家工廠以及約14000名員工,經營業務涵蓋發動機和船用系統、發電廠、透平機械等領域,已深耕中國市場逾百載。

烏維·勞伯表示,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也是曼恩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隨著中國穩步推進“雙碳”目標,公司在低碳領域的技術和產品將在中國獲得廣泛的應用和發展空間。

轉型成為碳中和企業

《21世紀》:曼恩在去碳化戰略、服務中國“雙碳”目標等方向上的重點或業務是如何規劃的?

烏維·勞伯:中國若到2060年前實現凈零碳目標,船舶運輸行業大有可為。接下來的解決方案是思考替代的可再生燃料,這樣能夠幫助實現碳中和以及環保,最終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

近期,招商局重工訂購了2臺MAN B&W 7S60ME-LGIM發動機,這是首個由中國制造的甲醇發動機。在幾年前,曼恩就已經開始建造第一臺雙燃料燃氣發動機。它可以從過往重型燃料油轉化為燃氣,甚至是化石燃氣,能降低約20%的二氧化碳排放,并且幾乎沒有任何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

曼恩所實施的低碳改造不僅僅針對新發動機或新建船舶,現有船只也會納入其中。近期,曼恩與廣東中遠海運重工開發了LPG液化石油氣的改裝發動機。

《21世紀》:曼恩這些年在中國發展如何?

烏維·勞伯:過去,曼恩的發動機在德國和丹麥都有生產建造。由于尺寸越做越大,隨后便決定進入中國進行建造。曼恩不僅僅進行建造,還會給相應的公司包括船廠提供專利許可。這就意味著,他們可通過協作的方式生產船舶及發動機。

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的要求,2007年曼恩就已經做出在常州建立生產基地的決策。如今,曼恩在上海、北京和常州都有相關的安排,曼恩的收入有30%來自于中國,中國也擔任著亞太地區總部的角色。

《21世紀》:曼恩是從何時起開始制定去碳化戰略?目前在減碳技術和管理方面做了哪些戰略部署?

烏維·勞伯:幾年之前,曼恩就已經在思考新的戰略,以及這些戰略如何與脫碳,并與數字化的驅動因素契合。當時,曼恩需要進行轉型,變成碳中和企業,并且能夠生產碳中和產品。因此,曼恩在2018年變更企業名稱,由曼恩透平機械公司變為現在的曼恩能源方案集團,這也體現了我們在當時設定戰略的初衷。

曼恩的客戶往往生產大型設備機器,尤其是在船舶運輸、能源和工業行業,所以我們希望能夠在這些大型的設備生產過程當中幫助他們,對所有的產品和業務提供脫碳的支持。這也是曼恩在2022年正式推出“Moving big things to zero (重之所趨,零碳未來)”戰略的原因。通過這些新產品,我們希望能夠助力中國“雙碳”目標。

以水泥行業為例,全世界60%水泥在中國生產,水泥行業對于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貢獻達到8%。水泥行業或整個水泥板塊,被稱為難以實現減排的產業,并且不可避免會持續地產生二氧化碳,所以我們必須在這方面有所建樹。人類已經習慣于在混凝土水泥的大樓中生活工作,這就意味著我們沒有其他替代方案,需要在這個行業當中有所作為。

未來,曼恩將向中國推出工業領域新產品,包括化學品及其生產設施。在生產過程中,蒸汽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走訪不同的工廠,我們看到蒸汽無所不在、無處不存,它推動著整個工藝流程的運轉。今天,在工業領域當中,包括在化學品生產領域當中的蒸汽,都會通過燃煤高爐以及燃氣高爐或是燃油高爐不斷產生。因此,為減少這方面的二氧化碳排放也需要我們有所作為。

對于這種來自化石燃料燃燒的鍋爐、高爐而導致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情況,可以選擇用熱泵替代,它可以通過電力和可再生能源進行驅動,因此不會產生任何排放。

尤為重要的是,在船舶運輸行業中,需要支持發動機有能力使用可再生的燃料運行,可再生替代的或是電制化的燃料包含低排放或無排放燃料。在這些不同的燃料類型中,曼恩在產品組合當中已經具備了相應的能力,例如LNG液化天然氣、合成甲烷、合成液化天然氣、甲醇等。同時,曼恩也在氨燃料發動機方面不斷取得進展,氨燃料已經在測試設施工廠當中進行測試實驗。

總體來說,曼恩有五大新產品支柱,也期望通過這些新產品助力全球二氧化碳減排10%。未來,氫能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綠氫。據悉,中國期望到2025年前,每年氫的產量達到10萬~20萬噸。綠色能源可來自于風能、太陽能,甚至是水能,曼恩所有的綠色能源再聯合電解槽的技術,能夠將生產綠色氫能變為現實。

船舶雙燃料發動機更具靈活性

《21世紀》:曼恩的甲醇發動機使用安裝成本如何?對于舊有的船只應用新的減排技術,是否會帶來更高昂的改造成本?如何控制改造過程中產生新的碳排放?

烏維·勞伯:在安裝和改造成本方面,曼恩首先會與船廠共同商討,需要改裝的船舶的尺寸、大小、規模、發動機類型、可替代燃料類型都將影響成本費用。

總體來說,基于經驗法則,在進行改裝項目時成本不應該超過船舶新出售價格的25%。當下,船舶的價格越來越高。在船舶交付時,曼恩也關注到船廠的滿負荷狀態等,將結合多方面因素考慮哪些是適合進行改裝的船舶,然后開展相應的工作。

改裝過程的重點就是具備雙燃料運營能力,換言之,既可以在重型燃油情形下運行,也可以在替代燃料情形下運行。舉例來說,甲醇雙燃料發動機就具有這種運營能力。截至目前,我們還無法明確知道哪種替代燃料具未來前景,但我們提供這樣的靈活性。

《21世紀》:對比已經成熟的甲醇燃料方案,CCS技術可操作性強嗎,需要突破的難點有哪些?

烏維·勞伯:這個問題需先從船舶運輸以及改裝說起。曼恩近日啟動了與中遠的重型燃料油發動機的改裝項目,將原有發動機改裝為雙燃料的甲醇發動機,這項技術已經就緒。

事實上,改裝本身的復雜程度遠超建造一艘新船舶的復雜程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與船東、造船廠建立非常緊密的協作。在當下社會,有非常多的人才具備重型燃料油發動機的經驗,但一旦講到天然氣或燃氣類的發動機時,事實并非如此。無論是液化燃氣、甲醇、氨,這些方面人力的因素都至關重要,因此所選擇的合作伙伴就變成了尤為關鍵的一環。

用CCS(碳捕集與封存)的技術來舉例。在這方面,曼恩并不是單槍匹馬,我們需要非常多的合作伙伴,需要工業流程的合作伙伴諸如殼牌、中石化等。一旦可以實現二氧化碳從工藝流程中剔除時,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處理(這些二氧化碳)。因為二氧化碳在液態下更容易被進行轉移運輸,首先需要做的是將它液化。當下缺乏二氧化碳相關的運輸管線,所以這方面的基礎設施需要建立。

另外一個選項就是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我們不僅可以將二氧化碳進行捕集,同時還可以循環利用,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完成一些涉及氫能的工作,同時也能夠生產合成甲烷。

綠氫或已經在使用的電解槽制氫,曼恩使用的技術是質子交換膜(PEM)技術,這與過往熟悉的傳統化學劑堿性工藝有所不同。PEM技術所帶來的巨大優勢是能夠更好地應對風能、太陽能來源出現的波動。

《21世紀》:曼恩在新能源運用于船舶動力方面是否已有實踐?

烏維·勞伯: 曼恩也有關于電動船舶的項目,但是對于大型運輸船舶、集裝箱船舶而言電動船舶是不可行的。對于小型客船包括輪渡,曼恩有混合型推進技術可以進行切換。例如,在船舶入港時可使用全電動的電子化電池運行,若需要遠洋到海上,就可切換啟動發動機,使用燃料運行。這里所指的發動機也包括不同的類型,比如純柴油發動機或甲醇雙燃料發動機。在船只需要駛入港口或排放控制區時,可以直接切換到電池的電子船舶模式,實現100%的減排,即零排放狀態。當船只離港,又可以根據相應的情況再次啟動發動機。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