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資訊 > 正文

《文化科技融合2021,邁向數字文化經濟時代》發布

日前,由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與騰訊研究院聯合發布《文化科技融合2021,邁向數字文化經濟時代》。報告基于對當前文化科技融合的發展水、外在環境和內在模式的研判,提出文化科技融合進入“數字文化經濟”時代的論斷。

報告指出,2020年,是人類發展史上不尋常的一年,也是文化科技融合新時代大幕開啟的一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為物理世界按下暫停鍵,同時也為數字世界按下加速鍵,加速重構文化產業的虛實結構;2020年,新基建政策出臺,5G網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網絡、技術和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進度,將共同推動文化產業的全鏈條革新……2020年,文化產業內外部的多重因素疊加,共同驅動文化科技走向深度融合。

基于對2020年文化科技融合的產業熱點案例分析,報告梳理出文化科技融合的三個核心邏輯:一是技術的創新應用,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動力”邏輯;二是文化生產與管理的再造與創新,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市場”邏輯;三是業態的邊界不斷融合,這是文化科技融合的“生態”邏輯。依托這三層邏輯,按照從內涵到外延,從內核到衍生的層次,項目組提煉了文化科技走向深度融合的“三維”模型,形成文化產業消費模式、生產方式和產業邊界的變量革新和增量釋放。

站在2021年展望未來,項目組認為文化科技融合將催生“數字文化經濟”的新經濟形態,成為文化科技融合未來的發展方向。數字文化經濟是在數字文化產業基礎上的理念創新,是數字經濟和文化經濟融合的新經濟形態。其核心是將文化發展真正置于五位一體發展的核心位置,從系統、整合、全面的角度認識文化發展的作用,其范圍不僅包括既定的數字文化產業各行業,還包括文化經濟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環節產業數字化產生的經濟活動,以及通過文化內容資源的數據產業化使文化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形成的經濟活動。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胡鈺指出,數字文化產業是當代文化產業發展中最具顯示度與增長的新業態,體現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力量,體現了數字時代的創意與生活。報告對數字文化經濟的概念、特征、表現、趨勢與價值等進行了系統分析,展現了學界與業界研究者的敏銳與前瞻,對于推動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觀恒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祁述裕指出,文化與科技融合昭示著文化產業的無限可能。報告為各地發展數字文化經濟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路徑,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啟發價值。

北京大學數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指出,數字文化經濟,中文閱讀,表觀上有兩種斷句。第一種,數字文化的經濟,可以理解為數字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第二種,數字的文化經濟,可以理解為數字技術與文化經濟的關系。其實,還有第三種斷句,數字、文化、經濟,各自為獨立的要素。此時,數字是基礎要素,文化是必備要素,經濟則是方向要素。對如此復雜集合的探討,正是這份報告的迷人之處。

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文化強國”和“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重要支撐,數字文化經濟是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重要形態,也是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充分發揮學術研究機構和行業研究機構的疊加優勢,讓報告內容既有學術前瞻又貼行業實際,對于深入了解數字文化經濟發展路徑和未來發展方向,助推文化經濟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魏鵬舉指出,文化與科技融合形成的寬廣縱深,不僅為人文以化創造了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更是為基于科學的技術發展提供了合乎人文的有機生態。百年未有的大疫情促發了人類“文化進化”的數字化突變,報告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數字文化未來簡史的一個預言。

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張洪忠指出,這份聚焦數字文化經濟的報告給人兩個深刻印象:一是對數字文化經濟做了全面的前沿跟蹤,能夠幫助人們快速把握這一新興業態的發展趨勢;二是基于傳播學視角對前沿材料做了整理和分析,具有專業參考價值。

關鍵詞: 文化科技融合 數字文化經濟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