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資訊 > 正文

第六屆太平猴魁非遺文化節在安徽黃山舉行

“摒棄傳統的毀林種茶模式,探索林下種茶,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守住了綠水青山,收獲了'金山銀山',何樂而不為?”11日,第六屆太猴魁非遺文化節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六百里桃源野茶谷舉行,黃山六百里猴魁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凡濤對年來探索的“家茶野栽”模式津津樂道。

冒著嫩綠新尖的茶樹 劉浩 攝

冒著嫩綠新尖的茶樹 劉浩 攝

猴魁屬于柿大茶品種,系安徽省名優良種。當日是六百里猴魁新茶上市季,野茶谷迎來許多游客,沿著山中石路緩步而行,便可看到樹林中一壟壟冒著嫩綠青尖的茶樹,提籃的茶農正在忙碌采摘新茶。

凡濤說,原本生長于大森林中的茶樹,被移植成家茶精耕細作后,多少有點違背了茶樹的“意愿”。發展新茶園,傳統的做法是毀林種茶,是在樹林中開辟成片的裸露茶園。倘若既不毀林又能種茶,實現茶林共生,豈不兩全其美?凡濤說,遵守自然法則使林茶和諧共生,林下茶葉比成片茶園中的茶葉,從目前所感知的層面分析,優越很多:一是日照少,以漫射光線為主,茶葉的持嫩強,延長了采摘期;二是海拔稍低點的山頭茶,比高山茶所受早災、凍災少,產量較穩定;三是茶樹與其它闊葉林共生,保持森林中生物鏈,茶樹免受病蟲害,成為生態放心茶;四是林中茶置于天然闊葉林及各種芬芳的山花中,其香型獨特。

“家茶沒有野茶香,這是種茶的常識。”凡濤介紹,茶林共生,換句話說就是“家茶野栽”,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符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又能提升茶葉的內在品質。

沖泡的猴魁新茶 劉浩 攝

沖泡的猴魁新茶 劉浩 攝

黃山市是全國重點名茶產區,茶園面積80萬畝,中國歷史名茶占三席,即太猴魁、黃山毛峰、祁門紅茶,茶產業現已成為該市助推經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該市始終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自然恢復為主。為加快推進茶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該市先后出臺《黃山市茶產業提升行動實施意見(2020-2022年)》《黃山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通過推進生態茶園建設、開展全域茶園綠色防控,加快建設高標準茶園,提升黃山茶品質,使之成為放心茶、良心茶的代名詞。

黃山市推進茶園全域綠色防控,實現茶園綠色防控面積達40萬畝。同時鼓勵茶園間種桂花、香榧、烏柏等喬木林,套種玉米、花生、紫云英等綠肥植物,推廣林茶草并存的生態立體種植模式。

2020年,黃山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及不利天氣帶來的影響,茶葉產銷情況好于預期。截至當年10月底,該市茶葉產量達3.7萬噸,產值達3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和5.5%;茶葉出口達4.6萬噸,出口值達13.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2%和9.6%。(劉浩)

關鍵詞: 太平猴魁 非遺文化節 種茶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