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資訊 > 正文

種業的“突圍戰”打響,龍頭企業的帶頭效應將逐步釋放

《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即將印發,種業的“突圍戰”已打響。國內龍頭種業企業的業績有望借勢上揚嗎?多個種業企業相關負責人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種業有望迎來“最好的時代”,龍頭企業的優勢將逐步體現,有望突破“內外夾擊”的競爭局面。

迎來發展的“沖刺期”

今年前三季度,國內龍頭種業企業仍處于蓄力階段。除了登海種業,隆平高科、豐樂種業均預計凈利潤將有虧損,豐樂種業預計今年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700萬元,隆平高科則預計前三季度虧損2.98億-3.39億元。

登海種業董事長李登海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從種業翻身仗的提出到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的出臺,都反映出我國一定要把種業搞上去的決心。這對種業企業來說是發展的良機。

10月19日,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在第二十九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上表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害是種子和耕地。目前耕地挖掘增產潛力的難度越來越大,向種業要產量、要效益尤為重要。當前我國種業在“有沒有”、保生存方面是有保障的,自主選育品種種植面積占到95%以上,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一些品種、領域、環節方面還有差距。玉米、大豆單產還不到世界先進水平的60%,生豬的飼料轉化率、奶牛產奶量也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80%。農業農村部將有力有序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一步一個腳印打好種業翻身仗。

值得關注的是,《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即將印發,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這也是繼1962年出臺《關于加強種子工作的決定》后,我國再次對種業發展作出重要部署,被業內視為中國種業的第三次系統性改革升級。

《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下發后,國內龍頭種業企業無疑將是扛起振興種業“大旗”的主力軍。“我國的種業企業不少,但是真的實現產業化的不多,真正有創新能力的更少。現在國家給予很多的重視,也關注到了種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李登海說。

內外雙重壓力

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但國內的龍頭種業企業仍面臨著“內外夾擊”的雙重壓力。

對外,他們直面與國際種業巨頭的競爭。北京種業協會會長侯云鵬對中國商報記者坦言,國內種業企業的發展水平與國際相比還有差距。以玉米的研發投入為例,我國玉米種業企業前50強的研發投入可能還沒有一家國外種業企業投入得多。

根據金融分析工具萬得數據,我國八家種業上市公司中,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約在1%到8%之間,其中敦煌種業去年研發費用約為700萬元,占比不足0.9%。

在國內,他們承受著同質化競爭壓力。海澤拉啟明種業(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其明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同質化競爭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到目前來看,很少發現有哪家企業能夠壟斷某種或者某些作物。新品種也不容易獲得,一旦獲得之后,推廣還需要很多部門和很多環節的協調。我們國內的很多企業也有短期成功的壓力,一個新產品具備某些商業特點之后就快速地推向市場,雖然能夠獲取一些短期的現金流或者利潤,但是如果持續地參與國際化競爭,差距就體現出來了。我們每年也能看到大量的新品被淘汰,留下來的很少。”

值得關注的是,同質化競爭也令國內種業企業的創新熱情大打折扣。登海種業負責技術銷售工作的崔小東也告訴中國商報記者,有些企業的新產品來得比較快,但是成本比較低。新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漫長,若以較低成本就能拿到新品種,這勢必會打擊企業的研發熱情。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也是因為每年種業企業的科研投入非常大,這會占種業很大一塊利潤。有些小企業沒有那么多的資金,或者說不愿意投入太多。

織好知識產權保護網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種業企業來說,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才有“翻身”可能。先正達集團中國種子業務總法律顧問余談陣認為,種業創新的最大難題就是知識產權保護,障礙根源在種質資源的流失和被竊。盡管大環境在迅速改善,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就沒有中國種業的發展。現在很多公司都要靠買種子而不是靠創新驅動發展,還是要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李登海說。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迎來了第四次修改,修正草案明確,“實質性派生品種可申請植物新品種權,并可以獲得授權”,但對其以商業為目的利用時,“應當征得原始品種的植物新品種權所有人的同意”。這也意味著此后,改良、修飾他人的育種成果,需要當事人同意并分享惠益。在《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正式公布前提出修改,業內認為這是為種業新成果加了一層“保護罩”。

中國商報記者對比國內八家上市種業企業財報發現,種業企業的利潤很大部分來自創新成果。業內人士普遍反映,隨著大環境的改善,國內種業企業對提升研發實力、申報新成果的熱情也愈加高漲,未來在“搶占”新成果方面的比拼或更加激烈。

首農食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國豐對記者表示,首農食品集團形成了一批國內領先的種業科技資源和創新成果,取得專利超過650件,榮獲國家級、北京市科技成果獎21項。李登海也表示,登海種業研究出了我國第一個超過產量1000公斤的高產玉米品種,這種品種抗病能力和高產能力都比較好,對推動我國新品種的育成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敦煌種業也在去年對30個玉米新品種完成了申報和晉級。大北農集團旗下北京創種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石也表示:“目前,我們的種業研發投入保持在銷售額10%以上。最高年份我們玉米種業的投入占我們玉米種業銷售額的20%。”

“我們國內一些作物的種質資源優勢也很明顯。” 彭其明說:“如蔬菜,我們做得非常多樣化,種植面積也很大。我們是需要多加強國際化的交流的,在保障知識產權的基礎之上,充分鼓勵類似的交流,未來國內國際種業企業共同進步的空間會非常大。”

龍頭企業“帶頭效應”何時顯現

《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下發后,龍頭企業的帶頭效應將進一步釋放。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近日表示,《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提出了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五大行動。其中,要扶持優勢種業企業發展。全面研究梳理種業企業陣型,分類型拉出重點龍頭企業名單,強化具體指導、重點支持,促進種業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種業基地緊密對接。要以企業為主體,一體化配置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搭建規模化技術集成應用平臺,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要讓更多優勢企業牽頭承擔種業科研攻關任務,鼓勵金融機構創設品種權、土地經營權、養殖設施、機械設備等抵押質押貸款,提高企業融資可及性、便利性。

目前,我國種業行業集中度還較低,也意味著龍頭企業還有更多機會搶占市場空間。據市場研究報告和競爭情報提供商華經情報網,去年,隆平高科占據我國種子市場4%的市場份額,先正達僅次于隆平高科為3%,北大荒墾豐種業、江蘇大華種業與廣東鮮美種苗分別占比2%、2%與1%,CR5合計僅為12%。

“目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將科研院所的創新要素高效整合到商業化育種體系的企業里面。”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許勇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再者需要有效提升我們已有的育種技術,與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有機融合,提高我們被‘卡脖子’的技術的創新能力,進而培養市場緊缺的、引領市場發展的新品種來提升我們企業的競爭力。我們需要小而精,小而專,大而強的一些中小企業、航母級的企業組成一個創新的方陣,全面提升種業的綜合實力。”

值得關注的是,龍頭種業企業正在抱團發展,“帶頭效應”有望體現。在第二十九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上,由首農食品集團牽頭組建,由平谷區政府、中國農業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農林科學院、北京農學院、中信農業、隆平高科、華智生物等高校院所及種業龍頭企業組成的“北京生物種業創新聯合體”正式啟動,將承擔國家和北京市生物種業重大科研任務,開展生物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

先正達集團中國種業首席技術官張健也表示,今年年初,先正達集團聯合產學研機構等共同組建了國家玉米種業技術創新中心。目標是到2030年,推動中國玉米種業技術創新達到全球領先水平,通過中心產生的技術和產品在國內市場覆蓋率超過20%,在全球市場覆蓋率超過15%。

關鍵詞: 種業突圍戰 龍頭企業 帶頭效應 內外夾擊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