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資訊 > 正文

重慶畜牧業向智能化轉型 產業形態正在迎來蝶變

在智能手機上,除了叫外賣、打車和購物,還能順便養豬、喂牛和放羊,這是一種什么體驗?

在重慶,畜牧業正在向智能化轉型:琪金榮昌豬保種場、天友牧業、大足黑山羊保種場等養殖業龍頭企業,以智能化設備應用、遠程控制、信息采集及處理、生產全過程監控預警為切入點,發力智能化。

生產效率低、成本高、利潤空間小、機械化水低等,這些負面標簽長期打在國內的畜牧產業身上。但隨著AI的加入,養殖業原始粗放的產業形態正在迎來蝶變。

數字化賦能養殖場

電子耳標耳牌時刻記錄黑山羊的身份信息和狀態;

智能定位器可設置安全范圍,通過圍欄保護智能追蹤;

攝像頭、感應器等對場內的光照、空氣溫濕度、氨氣濃度等進行實時監測;

……

這是12月1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國家大足黑山羊保種場看見的一幕,數字化正在為這個傳統的養殖場帶來巨大改變。

春江水暖鴨先知。與羊兒接觸得最多的獸醫張官斌率先感受到智能化帶來的變化。過去,保種場內沒有智能設備,溫濕度、氨氣、糞便清理、山羊狀態全靠人工判斷,費時費力又無法做到實時監測,山羊生病是常有的事。“去年這個時候,我每天背著藥箱在場內轉,光是觀察山羊狀態和檢查治療都忙不過來,現在則是一目了然,基本能做到精準發現、及時治療。”他說,今年應用了生產數字化管理臺后,場內黑山羊的存活率上升了3%-5%,達到了約92%的水,保育價值與經濟價值都得到了提升。

從粗放養殖到精細化管理,越來越多企業在智能化設備加持下,體會到了現代畜牧業的高效、便利。

位于黔江區白石鎮的天友牧業自營牧場,采用全球頂級的SCR監測系統,將奶牛身上的無線項圈中嵌入“實時加速度器”,能靈敏感應奶牛在不同狀態下的各種行為及強度的加速度,經系統分析處理后,每20分鐘向電腦端傳出相關報告。

“西南地區氣候高溫高濕,并非奶牛最佳適養區,因此對于養殖技術要求更高。”天友牧業副總經理譚偉說,傳統養殖通過觀察奶牛狀態來作出判斷,有了智能化的設備,能做到提前預判、及時干預。通過不斷升級技術、設備,今年上半年,天友自營牧場母牛年單產已突破11噸,較此前提高2噸,在整個西南地區處于領先地位,達到全國中上游水

賣豬肉起家的琪金公司,對豬肉品質極為看重,自從事榮昌豬保種工作起,養殖場就持續推進智能化建設,從建立溯源系統到購買智慧養殖臺服務,現已實現豬場管理、AI巡檢、精準飼喂、精準環控等7個方面的監控預測。

目前,琪金保種場已開始運用最先進的AI攝像頭對生豬進行實時監控。通過在豬舍天花板上鋪設滑軌,管理人員可以遙控攝像頭鎖定任一生豬進行觀察。“除了監控外,這個攝像頭還具備數據分析能力,比如通過掃描豬的身高、體長等對其體重作出估算,準確率高達90%以上。”琪金公司負責豬場管理的負責人侯軍說,智能化手段的運用節約了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養殖場的生物安全級別,生豬發病率明顯降低,養殖總成本下降10%。

科技化IT企業爭相競逐

劉強東力推京東“跑步雞”、馬云攜“AI豬”而來、華為發布牛聯網產品“小牧童”,AI養殖,離不開科技企業的助力。

站在大足黑山羊背后的科技企業——重慶中鏈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名叫王萬均,他的另外的身份是重慶正大軟件(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工程學院董事長,原本從事的是IT和教育產業。

他帶領團隊,為大足黑山羊設計了包括3個方面的智能化養殖臺:首先是物聯網,通過電子耳標、溫濕度傳感器等,用數據代替人工,監測場內狀態;其次是管理軟件,所有信息都集成到電腦端和手機端,通過一個App就能實時查看和進行養殖分析,并安排生產計劃;第三是通過電子耳標和電子圍欄,將山羊養殖企業與金融機構聯系起來,更精準更有保障地實現活體質押。

而黑山羊的應用成果也進一步激發了這家軟件企業繼續深耕的興趣,“未來,我們補鏈成群,將集智能養殖、倉儲、協同、營銷等于一體,為養殖企業提供黑山羊全生命周期服務。”王萬均說。

無獨有偶。2017年,三個分別從事互聯網、軟件開發、市場營銷的年輕人,也同時將目光聚焦到畜牧業,通過兩年市場調查,在豐都上線了全國首個肉牛產業互聯網——有牛網。

為什么投身與自身行業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肉牛產業交易偏傳統,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牛販子掌握更多話語權,這是一大痛點。”有牛網相關負責人陶然介紹,肉牛多以散養為主,養殖戶較為分散,正適合互聯網技術切入,從而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2019年,有牛網上線,通過建立訊螞溯源系統加線下服務站,為加入臺的每頭活體肉牛建立檔案信息,包括出生地、別、年齡、品種和屠宰等信息,為買賣雙方提供透明交易信息,以及專業肉牛運輸服務。目前,有牛網已實現全國肉牛產業帶16個省市全覆蓋,用戶超2萬戶,活牛交易額達到23億元。

這僅僅是第一步,接下來臺將向肉牛養殖領域繼續拓展,打造“數字牧場臺。陶然表示,除了常規的監管設備、系統外,未來將結合AI臉部識別技術,將牛臉識別與電子耳標設備結合,做到對牛群更精準的監測。

智能化轉型在路上

高大上的人工智能頻頻介入畜牧業,當然是看到了市場的機遇和前景。

兩年前,中央層面就釋放信號,推動人工智能為傳統產業賦能升級:2019年初,“智能+”首次出現在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同年4月,中國畜牧業協會智能畜牧分會成立。

回到重慶,“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如火如荼:截至2020年底,全市868萬頭畜禽養殖、8.82萬畝水產養殖基本實現智能化生產。全市農業農村數字化水達到40.3%,高于全國均水4.1個百分點,位居西部地區第一、全國第八位。

王萬均手中的一項資料顯示,中國人幾乎每年都要吃掉全球一半以上的豬。但相關研究表明,我國生豬養殖成本比美國高40%左右,每千克增重比歐盟多消耗飼料0.5千克左右,母豬年提供商品豬比國外先進水少8到10頭,綜合競爭力明顯低于發達國家

“農業的現代化必然要伴隨著信息化和數字化。”在IT行業深耕了20多年的王萬均,也想趕上這一“風口”。

“目前產業互聯網是大的發展趨勢,我國又是農業大國,智能養殖市場空間很大,值得深耕。”陶然表示。

前景雖看好,前路卻漫漫。

市農業農村委信息化處二級調研員萬俊新認為,目前畜牧業應用AI最大的問題是數據量不夠:“重慶山高坡陡,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尤其是在一些偏遠山區,網絡的覆蓋率比較低,數據收集談何容易。”

此外,還有數據整合問題,以天友牧業來說,目前使用的營養、繁殖、環境監測等系統分別購自不同公司,難以對所有數據進行綜合研判。

第二個難點則是補貼力度不夠,尤其是在養殖業這種重資產運行的企業身上,其利潤不足以支撐智能化轉型。

從事大足黑山羊保種育種的重慶騰達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德利說,公司的智能化養殖臺一期就花了120萬元,二期工程則要花上400-500萬元。“我們是國企,做這件事情有一定資金保障,一些民營養殖場顯然承受不起這個費用。”

侯軍表示,榮昌豬保種場運用的AI攝像頭,最便宜的要5萬多元,貴的要10多萬元,全由企業承擔,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市畜牧總站副站長劉白琴調研后發現,人才同樣是一個短板。由于畜牧從業人員大多年齡較大、文化水較低,在使用相關信息系統時無法熟練掌握。隨著信息化的逐步普及,人才的缺口還將進一步擴大。

盡管面臨著諸多困難,但現代畜牧業的發展,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已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在工具層面,智能化可以幫助解決人力問題;在分析層面,智能化可以解決質量問題,“我們將順勢而為,迎難而上。”劉白琴最后表示。

記者手記>>>

畜牧業+AI應該把握三個關鍵詞

數字化、自動化、線上化已成為畜牧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方向。但作為一個新鮮產物,其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數據的缺乏、資金的不足、畜種之間差異大導致設施設備不能通用等。畜牧業+AI的未來,應重點把握好“突破、完善、融合”3個關鍵詞。

一是突破,即做到智能化養殖技術的突破。應鼓勵高新科技企業研發更加符合畜禽體結構且易于穿戴的傳感器,同時優化養殖舍內噪音算法,提高巡檢機器人對畜禽呼吸、心跳聲音的獲取精準

在政策方面也要有所突破。目前因資金所限,能夠試水智能養殖還是產業鏈比較齊備、自有資金較為雄厚的龍頭企業,絕大多數中小規模養殖場依舊是傳統養殖,并不利于數據的完善以及職能部門的高效管理。因此,政府方面應開展示范場建設,加強龍頭企業的優秀案例宣傳,逐步分層次分區域推廣,提高各主體智能養殖的積極

二是完善,即對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持續完善。養殖企業各自建立的“云”管理系統,應增加各項生產和健康管理數據的采集與保存,便于調研、研判和分析。但也不應“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讓大量無效數據干擾了我們的判斷和選擇,而是應在保證數據有效的前提下,合理調整采集指標的數量,減少數據冗余。

三是融合,即加強多部門數據融合。目前政府部門的“云”管理臺較為散亂,有些地方僅是統計畜禽數量的臺就有好幾個,一方面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數據的整合。應按照國家標準與政策指導,打通關鍵環節,加強各層級、各部門、各行業之間的數據共通,建設以市級畜牧數據庫為中心,區縣數據庫和企業數據庫為支撐的一張網絡,通過融合深挖數據價值,便于政府決策能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實踐。

此外,數據整合后,可充分利用大數據、統計監測等手段,為開展畜禽現貨、期貨等交易提供資訊服務,解決養殖主體金融貸款、產銷購銷、技術學等難題,實現產業鏈穩定、高效發展。(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栗園園)

關鍵詞: 重慶 畜牧業 智能化轉型 數字化賦能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