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資訊 > 正文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提高 武穴再生稻成直播間“網紅”

過去低產低效,被稱為“富貴米”的再生稻,如今成了田間的“耀眼明星”。日,在武穴再生稻科創基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一種智能農業監測裝置”等專利技術讓種植不再難,“一種兩收噸糧田”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帶動農戶增產增收,綠色稻米成為直播間“網紅”,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實施藏糧于技,糧食豐收底氣更足。”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鄉村振興科創基地發展既重視“頂天”,政策扶持、資金投入,加強關鍵技術研發集成,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也重視“立地”,開展大規模科技下鄉、科技入戶、科技培訓,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不斷提高。

優質再生稻成“網紅”

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導致種糧比較效益偏低,農戶水稻種植積極受影響。與此同時,人均稻米消費需求還在不斷增長。

面對如此現狀,基地建設方、武穴市綠康再生稻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蘭永金將目光投向了再生稻。

“獲訖,其莖根復生,九月熟。”晉代《廣志》中已有對再生稻的記載。華中農業大學黃見良教授介紹,再生稻是一次播種、兩季收成的水稻。在頭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在操作上,只割稻株的上方三分之二部分,保留下面三分之一植株和根系,并施肥培育,讓其短時間內再長出一季稻子。

湖北再生稻生產歷史悠久,為再生稻優勢產區。“米質、口感都更好。”蘭永金說,再生稻顆粒飽滿,均勻,而且米頭帶有胚芽、有營養。然而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因為栽培技術不成熟,產量低而不穩,在武穴又被稱為秧蓀米、“富貴米”。

為解決再生稻優質不高產、抗病能力不強、抗倒伏差和不適于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問題,基地通過與高校院所合作研究,篩選了鄂香2號和廣兩優香66等品種。2020年,在省市縣三級聯動及相關政策支持下,以及在華中農業大學黃見良教授、湖北省農科院鄭威博士的技術支撐下,武穴再生稻科創基地申報了“優質中稻—再生稻抗熱保優種植技術研究與示范”“一種應用富有機硒肥生產有機硒稻米的方法”等項目和專利,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實現稻米富含有機硒并降低鎘的高品質大米技術的突破,稻米營養更豐富。

“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基地“祿壽康”和“一尖香”兩個優質再生稻大米成為“網紅”,僅在當地政府部門為企業作帶貨直播,就直接為企業銷售產品價值500多萬元。

“一種兩收噸糧田”

種植基地位于大別山南麓,海拔1064米的一尖山地區。這里常年云霧繚繞,氣候溫和濕潤,土地肥沃疏松。

“一種兩收比傳統的種一季水稻畝產增收500塊錢以上。”曾經的貧困戶、現在的種植能手、花橋鎮下彭村村民蘭普金感嘆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這里的生態有機硒再生稻,米粒細長晶瑩、均勻飽滿,米色自然乳白、略有油亮。嘗一口,香濃粘潤,細嚼有微微的甜。

“研發不易,但也要讓農民愿意種。”蘭永金介紹,通過組織農技人員實施“一種兩收”輕簡化栽培技術,武穴再生稻科創基地從篩選品種、調整播栽期、配方施肥、科學管水等方面入手,已基本形成“一種兩收噸糧田”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并在武穴市示范推廣,帶動種植戶、貧困戶增產增收,2020年帶動245戶農戶每戶增收5000元以上。

“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武穴再生稻科創基地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提高再生稻的產量和品質,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益,提升農民獲得感,帶動武穴市糧食加工、品牌銷售、企業增效,鞏固再生稻產業龍頭地位,極大地促進了當地再生稻產業發展。(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陳漢武 徐洪星)

關鍵詞: 農業科技成果 武穴再生稻 增收明星 技術攻關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