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資訊 > 正文

何以中國 | 解碼文創 看中華文脈源遠流長——“五星出東方”叩開時光之門系列綜述之三

珍貴的多種語言文字簡牘文書、美輪美奐的雕塑壁畫、精致的絲綢毛紡織品、獨特的彩陶藝術……近年來,“博物館游”成熱潮,2023年全疆各級各類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083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觀展熱度不減的同時,大眾對博物館的興趣也延伸至文創周邊:從賣到脫銷的虎紋金牌文創雪糕,到大熱的“小智小慧”,越來越多的博物館跨界擦出文創火花,憑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圈粉”無數年輕人。

依托文化底蘊 文物更“親近”

 

“這款冰箱貼采用琺瑯工藝、啞金材質,雙龍騰躍在新疆博物館上空,與吊墜金鈴鐺戲……”在新疆博物館文創區,一款名為“金鱗開運”的系列文創產品受到游客追捧,新疆博物館文創部主任關懿介紹,該系列文創以新疆、湖南、云南、安徽、遼寧五地博物館館藏的各類漢代龍紋金帶扣為原型設計創作,“五館攜手,以同類文物共同創意設計方式,打造了一個文創爆款。”

現藏于新疆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漢代“八龍紋金帶扣”,圖案設計精巧別致,1975年出土于焉耆回族自治縣博格達沁古城黑圪垯遺址。研究人員認為,這件金帶扣應該是漢朝皇帝對西域焉耆王的賞賜,“它與湖南出土的螭龍紋金帶扣、云南的龍虎紋金帶扣、遼寧的龍紋金帶扣、安徽的累絲鑲寶八龍紋金帶扣等文物有異曲同工之妙,均是漢代中央政權通過封賞有效治理全國各地的體現和實證。”關懿說,所以“遠隔千山,萬里同風”是“金鱗開運”系列最大的亮點。

作為國家文物局首批全國92家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之一,新疆博物館積極應用網絡科技手段、拓展新媒體平臺,通過藏品數字化、網絡直播、線上展覽等方式,使展柜里的國寶“開口說話”,庫房里的文物“活”了起來。

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推出“趣浪還潮”系列文創,以出土于該地區的馬首龍身鷹翅紋灰陶范、漢歸義羌長印、彩繪有翼童子舍利盒等文物為原型設計;設計師從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織錦中提取出共命鳥形象,將其巧妙地運用在筷子上,表達成雙成對的寓意,成為多年來的明星產品……文物以更加親切、生動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一件件精美的文創產品中,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從歷史深處走來,展現中華文明延續不斷的歷史基因,記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歷史,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故事。

深挖文化內涵 不斷推陳出新

漫步在吐魯番博物館一樓文創基地,琳瑯滿目的文創產品吸引了眾多游客目光。其中,以高昌故城為主題開發的“高昌智慧”系列文創最為搶眼——兩個憨態可掬的卡通高昌王、高昌王妃人形玩偶正為自家“站臺”,高昌王筆記本、印章、手繪本、手機殼、明信片等旅游紀念品一應俱全。

該文創產品設計方、新疆末胡營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路兵劍介紹,高昌智慧形象取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20窟壁畫供養人像,是回鶻高昌貴族供養壁畫。設計團隊給男性起名叫“小智”,女性起名叫“小慧”。“新疆地理環境獨特、文化資源豐富,只要我們用心去研發,一定能開發出更多講好中國新疆故事的文創產品。”路兵劍說,該公司共開發多個系列400余件產品。

博物館文創應如何拓寬思路?“文創產品開發不僅要了解文物本身的內涵,闡釋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同時還要增加實用功能,只有符合時代需求、有特色,才能有效傳播文物的文化價值。”吐魯番博物館副館長鄧永紅說。

在今年舉辦的第五屆“和田禮物”文創設計大賽中,設計師萬芳的作品《和田》立體書斬獲文博文創類金獎,這套作品封面以艾德萊斯綢為底,手工刺繡標題,同時加入光電互動,給讀者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做文創不能只是天馬行空的想象,每一次設計前,我都會收集和梳理文物歷史資料,從歷史文化這片土壤中生發的創意,才能真正具有厚重內涵,經得起檢驗。”萬芳說。

在上海舉辦的2024年中國品牌日活動上,以“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為創意元素設計的30多款文創產品圈粉無數。該系列作品的創作者、烏魯木齊絲路霓裳服飾文化有限公司品牌創始人孫秀琴說,該系列文創之所以出圈,是因為找到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瞬間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以浪漫之“情”升華家國之“志”,產生情感共鳴。

《自治區“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提出,鼓勵各級博物館、各類文化企業依托豐富的文物資源開發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能夠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場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

近年來,新疆各地博物館不斷加強對文物的研究闡釋,推陳出新。新疆博物館推出日用品、文具、文物版鄉村特產、食品等文創產品共計800余種;剛剛完成升級改造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館)文創展區則推出50余種共1000余件文創產品。此外,我區這兩年打造的“文物+演繹+文創創新博物館資源活化利用”獲評2023年度全國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入圍案例……越來越多的設計者深入挖掘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加強文物活化利用,從中汲取滋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讓文物“活”起來 讓歷史涵養人心

額間飾花鈿,黛眉朱唇粉面,身著唐代服飾的女孩裊裊娉婷、搖曳生姿,令人恍然間產生時空穿越之感……新疆博物館文創展區里,時常舉辦主題秀、教育展示等各類文創活動,很多參觀者慕名而來,只為一睹國寶文創的魅力。

21歲的和田姑娘阿孜古麗·吾甫爾夢想是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對歷史文化興趣濃厚的她,今年國慶假期將旅游目的地定在了新疆博物館,“在展廳,我看到了很多民族的傳統服飾,聆聽講解的過程中,我明白了這些歷史文物書寫了各民族文化交融交匯的歷史,在新疆這片熱土上,能感受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淵源。”她說,自己特意購買了“綺夢疆湖”系列文創,打算送給身邊的朋友,透過它們,仿佛能看到盛唐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世繁景。

承載著新疆歷史文化印記的博物館文創影響、匯集、感染著各族觀眾。來自河南的青年箜篌演奏家魯璐認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中俯拾皆是。一件以木豎箜篌為原型的鑰匙扣成為她隨身攜帶的物品,“這是我在且末縣博物館購買的,那里存放著兩件2700年前的木豎箜篌。2000多年前,箜篌沿著絲綢之路發展盛行,當千年前的箜篌殘品就真實地出現在面前時,我激動得眼淚直打轉。”魯璐認為,博物館是中華各民族千百年來交流融合的縮影,每一件樂器、每一條題記,都是中華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交流融合、相互學習的印記。

若羌縣樓蘭文創展臺前,一枚長城博物館紀念章成為不少游客的伴手禮,“來到新疆之前,我不知道萬里長城原來一直延續到最西端,參觀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時,講解員說當時的戍邊將士大都來自中原,有的軍士已經年過半百卻因為兵力不足,無法換防回鄉,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保持著‘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堅韌信念,讓我觸動良深。”來自甘肅的游客武凌說。

“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國家記憶的重要代表,它見證了歷史滄桑和時代巨變,守衛中華民族生存繁衍、和平發展,保護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世代賡續。”若羌樓蘭手工作坊負責人孫虎說,希望通過這些文創產品,讓更多人領略其背后的家國天下。

注入博物館元素的文創產品,無聲描述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的歷史,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以新的面貌大放異彩,在潤物無聲中直抵人心、浸潤人心。

關鍵詞: 五星出東方 金蛇狂舞總譜 又唱瀏陽河五線譜 何韻詩好聽的國語歌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