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投資 > 正文

探索老城區“統規自建”模式

北京的城市更新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議政會上,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以現場發言和書面發言的形式,聚焦讓老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從增加適老設計、探索“統規自建”、動員居民參與等方面積極建言資政。議政會還在東城區、西城區兩個街道分別設置視頻分會場,聽取區政協委員、街道社區干部和老街坊的心聲。

在胡同改造中增加適老設計

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詹雪紅說,老城保護與有機更新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久久為功。調研發現,胡同中長期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缺乏的問題。建議在改造和整治中,以胡同為單位整體考慮基礎設施的建設問題,重點補足指示牌、路標、座椅、公共衛生間、路燈等基本公共設施短板,同時考慮到胡同居民老齡化明顯的現狀,適當增加適老設計。在流動的線性道路空間外,布置可供停留、駐足、休息的公共空間,利用墻邊角落微空間打造“口袋花園”和“微花園”,改造胡同整體環境。

老城保護應立法先行

目前老城保護領域的立法主要集中在政府監管層面,但老城保護不僅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還涉及到更復雜的主體和更多利益格局的調整,需要考慮各種法律關系動態的變化、政府監管的可持續性和政府資金的可承受性等因素。農工黨市委社會法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呂立秋建議妥善處理公權與私權交叉、立法層級等問題;允許引入信托機制,在明確專款專用和封閉運營的基礎上,開通渠道引入捐贈資金、老城運營收入資金等;系統體現正當程序原則,在立法草案階段充分聽取社會公眾意見,在立法制度設計上充分保護居民權利;充分考慮制度創新,引入公益訴訟機制。

探索老城區“統規自建”模式

市政協常委、臺盟市委常委陳小兵說,老城區的有機更新,應該是小規模、漸進式的,可以探索采取政府統一規劃產權人自建模式。政府制定統一的街區建設規劃和相關技術規范,由產權人自行建設,建筑材料不必強求一致,但整體風貌必須協調統一。

他說,這種“統規自建”模式,可充分發揮產權人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確保老城房屋既能得到可持續的良性修復改建,又能保持古都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同時,依靠居民與市場力量進行修繕、更新,并不需要政府大規模資金投入,也可使老城房屋的改建質量趨向統一。產權人在政府統一的設計導則下,也有適當自由度發揮,去建造好自己的房子。

用好責任規劃師這支力量

市工商聯參政議政智庫基地專家、北京城市學院副校長蔡派建議,盡快完善責任規劃師相關制度,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范圍,并逐步完善考評機制。建立責任規劃師可持續發展機制,強化責任規劃師工作條件保障。根據專業背景、工作經驗、培訓經歷等,試點設立一批全職“社區規劃師”崗位。探索協同創新機制,根據街區或項目的重要性,將部分選擇后的節點以項目為單位,由責任規劃師團隊主責,引入產學研機制或非政府組織完成,既保證項目的質量,又能夠有效控制其造價和進度。

講好北京“老故事”

東城區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和建設委員會主任高崇耀說,北京的老街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但現在的年輕人卻很少關注。應在老城保護過程中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講好北京的“老故事”,讓市民觸摸到歷史的印記,領悟中華文化的哲思,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

建立多元多層次溝通平臺

西城區政協委員田申申在參與錄制北京電視臺《向前一步》節目的過程中,對老城保護的理解和認識越來越深。她建議,建立多元多層次溝通平臺,加強政策解讀,暢通交流機制,凝聚社會共識。搭建更多市民與政府和專家溝通的平臺,建立街區溝通中心,幫助大家了解老城相關政策的出臺背景、意義和對市民居住生活條件改善的積極作用,讓居民參與到街區改造中。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高度關注重要節點的文物保護。

留住老城“一草一木”“鴿哨蟲鳴”

民進會員、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李竹認為,山水相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融,是北京古都風貌的特色。北京的“一草一木”“鴿哨蟲鳴”,與一殿一堂、灰磚青瓦交相輝映,共同彰顯著北京風貌和古都風韻。建議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法規。組建涵蓋園林景觀、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和城市管理等多個學科的科學團隊,進行頂層設計和精細管理。對不同物種或生態系統分別制定保護措施,城市森林公園、口袋公園等要實現喬、灌、草植物種類多樣化;行道樹盡量選擇抗性強、無飄絮的闊葉樹種;保留部分野花野草,節約成本還可以形成野趣。城市湖泊、河道等水系,盡量保持水體的原始環境,實現自然循環,對北京雨燕等代表動物采取獨特的保護方案。

關鍵詞: 老城區 統規自建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