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投資 > 正文

趙偉:專項債穩增長,今年有何新變化?

來源:趙偉宏觀探索

作者:趙偉、楊飛、馬潔瑩(趙偉為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報告要點

近年專項債維持高位,對基建拉動為何有限?與資金使用效率、投向等有關

今年專項債額度繼續維持高位、凸顯穩增長決心,后續關鍵在于提升專項債穩增長效能。今年新增一般債和專項債額度分別為7200億元和3.65萬億元,前者較去年下降1000億元,而后者與去年持平。結合財政預算推算,今年地方政府債務率或將超110%、已明顯高于100%的警戒線;在經歷過去幾年大規模擴張后,專項債額度繼續維持高位實屬不易,如何把資金落到實處影響穩增長成色。

回溯歷史,專項債存在資金閑置、挪用等現象,早期主要投向土地相關、對基建支持相對較弱。財政審計報告顯示,過去幾年專項債資金存在一定比例“閑置”,2019年、2020年部分省市平均閑置比例約20%,與項目尚不具備開工條件但專項債募資已完成、部分資金挪用等因素有關。專項債募資用途也大為不同,2018年和2019年近七成投向土儲和棚改,2020年開始加大對基建支持。

穩增長加碼下,專項債資金如何提升效能?資金監管、分配和投向等優化

監管加強下,今年專項債實際可用資金或高于新增額度,使用進度也可能有所加快。針對專項債資金閑置等問題,今年開始各地要按月匯報專項債使用進度、并對使用進度偏慢的地區實施預警,或加快資金使用進度。考慮到去年專項債發行“后置”,或使得專項債募資已下撥、但“趴”在城投平臺賬上的資金較多,僅去年最后兩個月專項債發行就接近7000億元,或增加今年實際可用資金規模。

額度分配、項目質控等優化,或有利于項目投資盡快落地、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新增專項債額度向債務壓力相對較小、優質項目較多的地區傾斜,東部尤為典型,東部專項債發行占比超5成、較2020-2021平均提高近5個百分點。同時,專項債投向要求進一步明確和優化,要求重點投向市政和產業園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能源等九大領域,禁止樓堂館所及高風險地區禁止民生以外項目等。

今年專項債項目,哪些變化值得關注?外部融資有所改善、長短期目標兼顧

年初數據顯示,專項債項目新開工項目增多、外部融資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能有待進一步觀察。前2個月,我們統計的近四千個專項債項目顯示,新開工項目占比為38.4%、較去年統計樣本提升8.4個百分點;同時,項目融資結構有所改善,90%以上資金來自財政的項目比例由去年的93%下降至今年的86%,意味著項目獲得的外部融資有所增加,但目前總體撬動外部杠桿的效應仍相對偏弱。

專項債加強基建支持的同時,注重對產業引導,兼顧短期需求對沖和中長期產業轉型升級。前2個月,專項債投向基建相關領域占比近65%、較去年提升約10個百分點;其中,市政和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占比最大、達32%,近一半項目是為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從產業園類型來看,智能高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轉型、數字經濟等為專項債重點支持領域,相關基建配套投資占比超七成。

風險提示:統計過程中可能的遺漏,金融監管升級。

報告正文

一、近年專項債維持高位,對基建拉動為何有限?

今年專項債額度維持高位、凸顯穩增長決心,后續關鍵在于提升專項債穩增長效能。2022年新增一般債和專項債額度分別為7200億元和3.65萬億元,分別較去年下降1000億元和與去年持平。結合財政預算推算,2022年地方政府債務率或將超110%、高于100%的警戒線;在經歷過去幾年大規模擴張后,專項債額度繼續維持高位實屬不易,如何把資金落到實處影響穩增長成色。

回溯歷史,專項債存在資金閑置、挪用等現象,資金使用效率較低。專項債管理不斷精細化,項目收益能否覆蓋本息、準備工作是否完備、投向領域是否精準等方面審核趨嚴。部分項目質量不過關等掣肘專項債使用進度,財政審計報告顯示,過去幾年專項債資金存在一定比例“閑置”,2019年、2020年部分省市平均閑置比例約20%,與項目尚不具備開工條件但專項債募資已完成、部分資金挪用等因素有關。

【注釋1】本文選取了2018-2020年各省市審計署公布的專項債使用情況數據,根據專項債規模加權算出資金閑置比例。

此外,早期專項債近三分之二的專項債主要用于土儲和棚改,對基建的支持也相對較弱。2018年-2019年,專項債投向土儲和棚改占比最大、合計可達66%以上,其次是其他公益、占比近3成,而用于支持收費公路和其他基建的合計占比不足8%。2020年以后,專項債不再用于土儲、棚改的支持力度也明顯減弱,投向基建占比明顯抬升、2020年達一半以上。

二、穩增長加碼下,專項債資金如何提升效能?

監管加強下,專項債實際可用資金或高于新增額度,使用進度也可能有所加快。針對專項債資金閑置等問題,政策要按月匯報專項債使用進度、并對使用進度偏慢的地區實施預警,或加快資金使用進度。考慮到2021年專項債發行“后置”,或使得專項債已下撥、但“趴”在城投平臺賬上的資金較多,僅去年最后兩個月專項債發行就接近7000億元,或增加今年實際可用資金規模。

可用資金“充裕”的同時,再融資券或明顯增多、化解隱性債務,助力穩增長“輕裝前行”。年初以來,再融資券明顯“超發”、1-2月合計發行超1280億元、而地方債到期不足400億元,或與“置換”存量債務有關。伴隨隱性債務“清零”試點擴展等,再融資券或成為“化債”重要途徑之一,支持債務結構、緩解債務壓力(詳情參見《債務“置換”加快,穩增長“輕裝前行”》)。

額度分配、項目質控等優化,或有利于項目投資盡快落地、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新增專項債額度向債務壓力相對較小、優質項目較多的地區傾斜,東部尤為典型,東部專項債發行占比超5成、較2020-2021平均提高近5個百分點。同時,專項債投向要求進一步明確和優化,要求重點投向市政和產業園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能源等九大領域,禁止樓堂館所及高風險地區禁止民生以外項目等(詳情參見《從專項債變化,看基建發力的線索》)。

三、今年專項債項目,哪些變化值得關注?

年初數據顯示,專項債項目新開工項目增多、外部融資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能有待進一步觀察。前2個月,我們統計的近四千個專項債項目顯示,新開工項目占比為38.4%、較去年提升8.4個百分點;同時,項目融資結構有所改善,90%以上資金來自財政的項目比例由去年的93%下降至今年的86%,意味著項目的外部融資有所增加,但目前總體撬動外部杠桿的效應仍相對偏弱。

專項債投向基建比例上升,尤其是市政和產業園等。1月,地方債新券投向基建相關領域占比達64.4%、較2020-2021年平均占比抬升7.8個百分點,其中,市政產業園占比最高為32%、較2021年抬升3個百分點,交通基礎設施次之、占比較2021年抬升4.2個百分點至22.5%。其他領域中,社會事業占比維持高位、16.9%,農林水利占比有所抬升至9.9%。

專項債加強基建支持的同時,注重對產業引導,兼顧短期需求對沖和中長期產業轉型升級。市政和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中,近一半項目是為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從產業園類型來看,智能高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轉型、數字經濟等為專項債重點支持領域,相關基建配套投資占比超七成,其中,智能高科技、生物醫藥等占比居前,分別達22.4%和7.1%,先進制造業和綠色轉型升級領域也相對較高,分別為4.4%和4.2%。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

(1)近年專項債維持高位,對基建拉動卻相對有限,原因或在于專項債存在資金閑置、挪用等現象,早期主要投向土地相關、對基建支持相對較弱。

(2)今年穩增長加碼下,監管加強下,今年專項債實際可用資金或高于新增額度,使用進度也可能有所加快;額度分配、項目質控等優化,或有利于項目投資盡快落地、提升資金使用效率。

(3)年初以來,專項債項目新開工項目增多、外部融資有所改善,在加強基建支持同時,注重對產業引導,兼顧短期需求對沖和中長期產業轉型升級。

風險提示:

1、統計過程中可能的遺漏。

2、金融監管升級。

——————

關鍵詞: 趙偉專項債穩增長 今年有何新變化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