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投資 > 正文

【環球聚看點】助力民企債券融資,券商創設信用保護工具規模超百億,環比增超50%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財聯社2月1日訊(編輯 李俊)信用保護工具作為信用衍生品的重要組成,與民營企業緊密相關,近年來在提升民企融資效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證監會工作部署,推動證券公司積極參與交易所市場信用保護工具創設,支持企業債務融資、提振市場信心,2022年全年券商創設信用保護工具規模超百億,環比增超50%。

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數據,2022年1-12月,已獲備案的18家證券公司類核心交易商中,共有11家證券公司創設信用保護工具,規模達117.70億元,較上期增加39.79億元,環比增長51.07%。

從各家券商創設規模來看( “創設規模”包含證券公司創設的信用保護合約規模及信用保護憑證規模),2022年1-12月,國泰君安證券創設信用保護工具規模43.49億元,位列榜首。此外,有3家機構創設規模均超10億元,分別為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和申萬宏源證券,創設規模23.39億元、16.08億元、15.71億元。

據國泰君安證券介紹,通過采取“債券發行+信用保護”的綜合金融解決方案,已助力相關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的債券發行規模超400億元。

此外,在2022年落地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專項支持計劃及“央地合作”的增信新模式中,探索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渠道,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向市場傳遞信心的同時,拓寬了債券投資者群體,提升債券發行效率。

據悉,信用保護工具于2018年在我國資本市場正式推出,滬、深交易所持續積極探索開展信用保護工具試點,先后推出信用保護合約和信用保護憑證兩類業務。從品種來看,目前包括有信用風險緩釋合約(CRMA)、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信用違約互換(CDS)和信用聯結票據(簡稱CLN)等。

截至2022年8月,滬深交易所公布的創設機構、核心交易商共27家,已創設的信用保護憑證中,創設機構以頭部券商為主。

有券商人士表示,信用保護工具為券商自身提供了信用風險管理和服務客戶的新渠道。然而,也有券商對創設信用保護工具持審慎觀望態度。有機構指出,市場流動性有待改善、CDS定價難、自身抗風險能力等問題均為開展業務難點。但整體來看,業內普遍觀點則認為,開展信用保護工具創設,能夠發揮券商投承聯動、風險控制及風險定價優勢,獲取相應的信用保護費收益,增加業務收入來源。

關鍵詞: 助力民企債券融資 券商創設信用保護工具規模超百億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