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投資 > 正文

不花財政一分錢,他們如何讓千年古渡實現美麗“蝶變”?

夜幕降臨,閩江之畔的“夜泊侯官”露營地燈如繁星,附近大學城的學生們正在這里歡聚、燒烤。曾幾何時,這兒雜草從生,淤泥遍地,受長期、超量盜采河砂影響,堤岸崩塌時有發生,村民不敢靠近。

“這里以前是亂糟糟的灘涂地,法院來做生態修復之后成了網紅沙灘。”閩侯縣侯官村書記王國志感嘆,“環境優美了,生活富裕了,老百姓生活更有精氣神了!”



(資料圖片)

生態興則文明興。滿滿的幸福感背后,離不開穩穩的司法保障。近年來,福建省閩侯縣人民法院著力推進文化生態司法保護工作,通過專業化審判、一體化保護、多元化聯動,不斷發揮生態司法示范引領和協同輻射作用,擦亮“生態+文態”司法保護金色名片,努力讓綠水青山“生態顏值”成為人民生活“幸福指數”的增長點,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點。

融合創新,破解修復難題

侯官,自漢代建縣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福建省第一批“千年古鎮(古村落)”的村子。

因千年以來江水沖刷和早年間閩江兩岸盜采河砂頻發,曾經繁華的古渡口沙灘日漸消失殆盡。近年來,隨著政法部門協同聯動、重拳打擊,非法采礦采砂案件數量呈現斷崖式下降,但沿江堤岸岌岌可危,河床生態變得十分脆弱,也影響到了周邊千年古塔、古樹名木的穩定性。

“沿岸坑坑洼洼,隨時可能出現塌方,沒人敢來。”王國志想過花錢填沙,但這一想法被大多數村民反對,“沙會被水沖走,干嘛要花那個錢?”


法官到現場查看沙灘修復進展情況

與此同時,閩侯法院在辦理生態環境資源案件中發現,對多種破壞生態環境犯罪,均責令被告人以“補植復綠”開展生態修復,方式較為單一。且因復綠地零散,導致難監督、難驗收、法律效果與經濟效果不匹配等問題,必須探索新型修復方式。

能否將生態修復與鄉村振興、縣域治理相融合,實現最大社會、經濟、法律效益?2020年8月,經多方考察,閩侯法院以侯官千年古渡口為原點,設立具有公益屬性的閩江水資源生態司法修復基地。通過填沙補沙、亂石清理、護坡加固、增殖放流等方式,對閩江侯官古渡口沿岸進行綜合整治。

經歷兩次回填河砂,煥然一新的沙灘讓村民們看到了致富的路子。村里還通過招商引資,打造“夜泊侯官”露營基地,每年能為村里帶來30萬元的財政收益。“老百姓發現沙灘整治好了,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現在發現有人破壞沙灘會主動制止,自覺保護沙灘。”王國志說。


修復后的“夜泊侯官”夜景

值得一提的是,長達三年的閩江沿岸生態修復綜合整治工程,竟沒花財政一分錢。

“我們協同上街鎮財政所設立生態損害賠償專門賬戶,引導涉生態刑事案件被告人自愿按照生態產品價值損失的數額,出資履行生態修復義務。”閩侯法院副院長林孔亮介紹,迄今修復資金已投入220余萬元。此舉既提高了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成本,也讓違法者為生態損失買單,推進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內部化,實現懲戒、修復、教育一體化多元效果。

留住鄉愁,守護文化根脈

侯官古渡口邊,鎮國寶塔矗立千年。古文物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是鄉村精神文明的根脈。

2021年,閩侯法院將生態司法與侯官文化等深度融合,在侯官村古渡口邊設立生態文明司法實踐創新基地。科學設置司法保護工作室、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工作點、巡回工作站等區域,全面提升江河濕地、古厝保護、古樹名木等生態司法工作品牌效應,為文化生態保護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閩侯法院在生態文明司法實踐創新基地巡回審理一起案件

在辦理一起破壞古文物案件中,法官走訪發現,古厝等古建筑構件繁多,丟失不易發現。“一對小小的石獅子在市場上能賣幾千元,被盜后很難再找回。”林孔亮說,古厝修復難度大、金額高,若遭遇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修復更是困難。

為古文物保護“治未病”,2021年8月,閩侯法院充分發揮文化生態司法的職能作用,聯合閩侯縣文旅局、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閩侯支公司、閩侯上街侯官村民委員會,建立“文化生態司法+文物保護”保險合作機制。以鎮國寶塔、城隍廟為試點,運用生態損害賠償資金進行投保,推動構建政府主導、公眾參與、保險預防、司法保障的文物遺產保護體系,成為全國首個古跡保險機制。


“文化生態司法+古文物保護”保險合作機制簽約儀式

“借助保險公司成熟的風險管控能力,投保之后,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定期到投保文物巡查,提前防范風險,及時予以保護。”林孔亮說。如今,古跡保險在全國推廣,閩侯縣文物局通過該機制為全縣大量文物投保。

同時,閩侯縣有豐富的古樹名木資源,但受人為損害、自然災害、外圍侵害事件時有發生。閩侯法院聯合檢察院、林業局等多部門開展古樹名木專項司法保護活動,為古樹名木掛司法警示保護牌。深入案發地附近開展巡回審判、法治宣傳,并組織有資質的公司對古樹群開展修枝、土壤改良、病蟲害防治等養護復壯保護工作。

放眼未來,播撒法治種子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縣域、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如何讓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上街鎮周邊高校云集,匯聚大學生、中小學生40萬余人。在巡回審判“走出去”的同時,也要讓廣大群眾“走進來”,讓可塑性強的學生群體成為踐行生態保護理念的主力軍。


開展普法宣傳,讓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有鑒于此,閩侯法院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司法實踐創新基地作用,集生態環境宣傳教育、體驗游覽、咨詢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用心打磨生態保護精品課程,通過黨建共建形式,吸引周邊學校、單位前來參觀學習。

“學校師生到基地參觀后,家校聯盟自發組織成立了由教師、家長、學生組成的環保志愿者服務隊,對學校的垃圾進行分類存放,利用周末及節假日到侯官村及沙灘等進行環保志愿服務等。”侯官小學教師許丹表示,沉浸式參觀學習的體驗,不僅讓校園和侯官村干凈、亮堂起來,更在學生心中撒下了生態保護的法治種子。


閩侯法院組織共建單位、高校師生開展法治宣講暨讀書分享會活動

讓實踐經驗成為基層治理交流的“教科書”。2022年1月,閩侯法院與福建省委黨校共同設立生態法治現場教學點,開發“筑牢生態法治屏障守護福建綠水青山”主題課程,創新互動交流研學實踐模式,讓現場教學與法治教育齊頭并進,廣受學員好評,至今已有600人次學員參觀學習。學員表示,“通過參觀,了解到法院的司法保護工作和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結合得這么融洽,這也為我們之后開展基層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宜居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閩侯法院將不斷發揮生態司法示范引領和協同輻射作用,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在健康、舒適、優美生態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司法力量。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