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投資 > 正文

浙江民俗文化“老頑童” 扎起花燈“鬧”佳節

畫畫、扎傘骨、藍印花布裱托、刺孔……農歷蛇年春節期間,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年過七旬的陳淵明整日把自己“關”在工作室內,緊鑼密鼓制作花燈,為元宵節期間“鰲山燈會”做準備。

在該鎮,以賞燈祈福為主題的“鰲山燈會”已傳承上百年。作為年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花燈不但烘托出節日喜慶氛圍,還寄托著民眾對團圓、平安、健康的期盼。

新塍鎮美輪美奐花燈中,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紙涼傘燈彩尤為引人注目,其大多出自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當地人口中的民俗文化“老頑童”陳淵明之手。

陳淵明在制作紙涼傘燈彩。王祥鴻 攝

走進陳淵明家中,兩把紙涼傘燈彩已快制作完成,其中一把正在調試。

“這把馬達動力不夠足,轉不起來,到時候還得換一個。”藍印花布底下是6個傘面,共18幅畫,畫著18位神態各異的古代仕女。陳淵明介紹,畫中仕女頭發都要一根根描繪,每個環節都需細工慢活。

“制作一把紙涼傘燈彩從畫傘面開始,由畫師將山水、花卉或人物等畫在宣紙上。如今,紙涼傘燈彩內置馬達,傘柄上電燈在旋轉過程中,將傘面上圖案映射清晰。”陳淵明邊調試紙涼傘燈彩邊說,花燈制作工序考究,老手藝講究以竹篾為骨,以宣紙為面,以祝語為表,以燭火為心,具有濃郁地方色彩。

回憶起學藝之路,陳淵明說,他從未接受過專業花燈制作培訓,完全靠自己摸索學習。

從小就對繪畫、工藝手工感興趣的陳淵明,退休前是當地文化站工作人員,1999年新塍首屆元宵民俗文化節開辦時,他就開始制作花燈。彼時,僅憑一張照片,陳淵明開始嘗試復原這項幾乎失傳的手藝。

通過翻閱史料、實物查看等途徑,再結合自身繪畫、紙扎手藝,陳淵明多年潛心鉆研新塍花燈和紙涼傘燈彩制作,目前已制作各類燈彩6000余盞。

在其工作室內,各種制作燈籠的工具擺放得滿滿當當。談及自己的得意之作,陳淵明滿臉自豪,“我曾經制作一盞高達7米的四層走馬燈,上面繪制48幅精美畫作,這盞燈還被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收藏。”

鉆研傳統手藝過程中,陳淵明愈發體會到創新改良的重要性。除卻繪畫、刺孔等基本功,制作者還要懂電工知識,知道如何安裝電動馬達,為燈彩設置合適轉速。

陳淵明在繪制花燈。王祥鴻 攝

“紙涼傘燈彩制作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改良。比如選材可以考慮更防風、防水的油紙,這樣燈盞或許會更便于展出和保存。”陳淵明希望,未來,有更多專業人才加入紙涼傘燈彩制作技藝培訓傳承過程中。

望著眼前即將大放異彩的花燈,陳淵明欣慰地說,“鰲山燈會”讓更多人關注紙涼傘燈彩這項傳統手工藝,“不斷檔”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努力方向。(完)

關鍵詞: 浙江民俗文化 畫畫、扎傘骨、藍印花布裱托、刺孔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