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俗文化“老頑童” 扎起花燈“鬧”佳節
畫畫、扎傘骨、藍印花布裱托、刺孔……農歷蛇年春節期間,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年過七旬的陳淵明整日把自己“關”在工作室內,緊鑼密鼓制作花燈,為元宵節期間“鰲山燈會”做準備。
在該鎮,以賞燈祈福為主題的“鰲山燈會”已傳承上百年。作為年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花燈不但烘托出節日喜慶氛圍,還寄托著民眾對團圓、平安、健康的期盼。
新塍鎮美輪美奐花燈中,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紙涼傘燈彩尤為引人注目,其大多出自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當地人口中的民俗文化“老頑童”陳淵明之手。
陳淵明在制作紙涼傘燈彩。王祥鴻 攝
走進陳淵明家中,兩把紙涼傘燈彩已快制作完成,其中一把正在調試。
“這把馬達動力不夠足,轉不起來,到時候還得換一個。”藍印花布底下是6個傘面,共18幅畫,畫著18位神態各異的古代仕女。陳淵明介紹,畫中仕女頭發都要一根根描繪,每個環節都需細工慢活。
“制作一把紙涼傘燈彩從畫傘面開始,由畫師將山水、花卉或人物等畫在宣紙上。如今,紙涼傘燈彩內置馬達,傘柄上電燈在旋轉過程中,將傘面上圖案映射清晰。”陳淵明邊調試紙涼傘燈彩邊說,花燈制作工序考究,老手藝講究以竹篾為骨,以宣紙為面,以祝語為表,以燭火為心,具有濃郁地方色彩。
回憶起學藝之路,陳淵明說,他從未接受過專業花燈制作培訓,完全靠自己摸索學習。
從小就對繪畫、工藝手工感興趣的陳淵明,退休前是當地文化站工作人員,1999年新塍首屆元宵民俗文化節開辦時,他就開始制作花燈。彼時,僅憑一張照片,陳淵明開始嘗試復原這項幾乎失傳的手藝。
通過翻閱史料、實物查看等途徑,再結合自身繪畫、紙扎手藝,陳淵明多年潛心鉆研新塍花燈和紙涼傘燈彩制作,目前已制作各類燈彩6000余盞。
在其工作室內,各種制作燈籠的工具擺放得滿滿當當。談及自己的得意之作,陳淵明滿臉自豪,“我曾經制作一盞高達7米的四層走馬燈,上面繪制48幅精美畫作,這盞燈還被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收藏。”
鉆研傳統手藝過程中,陳淵明愈發體會到創新改良的重要性。除卻繪畫、刺孔等基本功,制作者還要懂電工知識,知道如何安裝電動馬達,為燈彩設置合適轉速。
陳淵明在繪制花燈。王祥鴻 攝
“紙涼傘燈彩制作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改良。比如選材可以考慮更防風、防水的油紙,這樣燈盞或許會更便于展出和保存。”陳淵明希望,未來,有更多專業人才加入紙涼傘燈彩制作技藝培訓傳承過程中。
望著眼前即將大放異彩的花燈,陳淵明欣慰地說,“鰲山燈會”讓更多人關注紙涼傘燈彩這項傳統手工藝,“不斷檔”是他的希望,也是他的努力方向。(完)
關鍵詞: 浙江民俗文化 畫畫、扎傘骨、藍印花布裱托、刺孔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中國紅APP正式上線發布
第十二屆東亞地方政府會議將在山東臨沂召開 促進東亞地區交流合作
(鄉村行·看振興)山西柳林依托“數商興農”打造鄉村e鎮 電商交易9個月達3.5億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浙江民俗文化“老頑童” 扎起花燈“鬧”佳節
- 鄉村影劇院成新年民眾“打卡”熱門地
- 在川澳門“00后”的“跨次元”新春:盼川澳青年交流更深入
- 世界足球明星隊奪得香港賀歲杯
- 一碗“全家福”帶你體會荊楚年味丨奇妙中國年
- 陜西宜川:黃河壺口岸邊年味濃 多彩非遺賀新春
- “洋面孔”邂逅浙江千年羊村 感受春節氛圍
- 陜北榆林過大年|“小劇場”“小戲臺”打造榆林春日文化盛宴
- 長三角鐵路返程客流持續增長 2月2日預計發送旅客244萬人次
- 生肖經濟發力 浙江多地“巳蛇”文創受熱捧
- 蛇年電影春節檔票房火爆破多項紀錄
- 2025年地壇、龍潭廟會:尋味特色美食 邂逅創意年禮
- 水深魚大的“出海”路,晉級托管如何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 文物“造夢師”文創設計激活歷史
- 48億人次!春運過半,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創新高
- 非遺百燈慶新春 客家年味正濃時
- 今起北京迎返程高峰 7條地鐵線路延時運營
- 中越邊民新春“越走越親”
- 南少林五祖拳:雄風震閩地 拳魂傳四海
- 香江觀瀾:靈蛇獻瑞賀新歲 香港發展啟新程
- 破65億!2025春節檔電影票房再創新高
- 陜西榆林:全國秧歌展演啟幕 中外39支隊伍“鬧”新春
- 春節期間 蘇州平江路上游客絡繹不絕
- “熊孩子炸井” 小孩家庭支付天價賠償?官方辟謠→
- 說走就走“中國游”
- 春節假期觀影人數大幅增長 一起解鎖電影院的N種打開方式
- 食在云南·僑這一家子——臨滄
- 吉林玉米小鎮迎來“甜甜的一年”
- 春節期間 蘇州七里山塘景區張燈結彩游人如織
- 幸福牽掛丨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