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假醫生、假報告、假體檢?“體檢丑聞”曝光,還有多少黑幕

1

一年內兩起“深喉爆料”

體檢又曝行業丑聞,還是內部人士曝光的。

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愛康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語出驚人”:有些體檢公司做的是假體檢,用護士假冒醫生看超聲,甚至有的抽了血,沒做檢查就扔掉的,直接出結果,只因為真正得癌癥的比例僅有千分之三。

體檢是假的?

醫生是假的?

血檢報告也是假的?

這話從行業大佬嘴里說出,讓不少人心驚肉跳。

然而這一切,似乎又很熟悉……

半年前,另一個“體檢巨頭”也曾遭到類似的危機。美年大健康一名前員工爆料,廣州美年富海門診部有限公司多名無證人員冒用醫師名字在體檢報告上簽字,甚至“患重疾走了”的醫師名字亦被冒用。

這一指控被美年大健康矢口否認,稱文章歪曲事實,惡意中傷,已向公安機關報案。

不過否認卻被衛生部門和深交所接連“打臉”。

廣州市天河區衛計局初步調查顯示,美年富海門診部在未取得行政許可前已違規開展相關診療服務行為。

而美年大健康在回復深交所的公告中也提到了多次違規的情況:自2015年起,美年大健康在3年時間先后被行政處罰15次,處罰的原因涉及從事醫學診療活動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未取得《放射診療許可證》擅自開展放射診療活動、未經批準變更放射診療許可項目從事X射線CT影像診斷活動等多個方面。

美年大健康的問題雖然只是個案,但背后反映出體檢行業的亂象,再加之如今的“內部曝光”,讓人更為擔憂。

2

“千億”蛋糕有量無質

現如今,“每年一次體檢”已成為職場標配,不少人都希望借此來發現“重疾前兆”,因此,體檢行業也飛速發展,誕生了美年大健康等上市公司。

體檢到底有多賺錢?一組數據分享給大家。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健康體檢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預測, 2018年我國健康體檢人次將達5.75億。也就是說,這將是一個“千億級別”的大蛋糕。

拿美年大健康舉例,自2015年借殼上市以來,2016年、2017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30.82億元、62.3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6.65%、102.25%。在2018年上半年,美年大健康實現營業收入34.9億元,同比增長57%。

但體檢行業在發展規模的同時,質量卻沒有跟上。愛康集團董事長的一席話便是最好的注腳。

血液樣本被扔掉,卻能編出檢測結果,只因為癌癥比例為千分之三。千分之三看似概率不大,但正如網友@啊瞳瞳 擔憂,中國人口基數大,十三億的千分之三,這樣操作不知道會耽誤多少人的最佳治療期?

隨著民間資本的進入,體檢中心的門檻降低,“利益集團”的介入。比如,央視的315晚會曾曝光,一家近視產品銷售公司獲取了體檢的資格,從而搜集了134280條學生信息,用以向家長販賣近視矯正產品——角膜塑形鏡。

另外,體檢中心雖然看上去服務環境很好,但是醫療條件到底如何,普通人并不一定能了解,這也是其中不乏庸醫或“冒牌醫生”存在的溫床。

@消化科倔老頭 說:“很多體檢中心環境真的很好,可是體檢的醫生也許是濫竽充數的。體檢能賺錢,風險小。今天門診有個病人,兩個月前在一家體檢中心檢查一切正常,現在CT上胰腺體部有個五公分的腫瘤,把大血管都包繞了。估計兩個月前體檢的B超醫生是冒牌的吧?”

@李旸 也批評體檢中心的診療模式:“任何一線醫生提供醫療服務,必須要見到病人,發生下圖①和②的交互流程才對!而某些體檢中心,就有意無意地改變了流程,讓病人全部或者部分地直接和儀器交流,最終把儀器分析出來的結果直接給病人。從‘我去看醫生’,變成了‘我去看機器’。”

現階段,體檢行業的弊病還有很多,大體如@北京青年報 所提到有三大方面:

其一,檢查項目過多過濫,導致過度體檢問題,既讓消費者多花了冤枉錢,也損害了整個行業的形象和信譽。

其二,體檢效果欠佳,不但潛在的疾病檢查不出來,甚至連患者已經明確的疾病也檢查不出來,導致患者延誤了治療,造成嚴重后果。

其三,部分體檢機構醫護人員缺乏資質,甚至存在以護士冒充醫生上崗、過度依賴機器的問題。

3

給體檢中心戴上“緊箍咒”

既然體檢行業出了這么多問題,不少人就抱有這一心態——還是老老實實去醫院體檢,雖然人多環境差,最起碼放心吧!

根據《中國體檢行業互聯網化專題研究報告2015》顯示,公立醫院市場份額占比達到72.3%,而民營體檢機構占比僅為19.6%。在國內體檢市場,公立醫院占據了絕對主體。絕大多數居民對公立醫院的醫療水平和醫療設備的認可程度遠遠超過民營機構。

一方面,公立醫院人滿為患,難以滿足百姓個性化的體檢需求;另一方面,民營體檢中心卻負面問題纏身,難以取得人們的信任。如何打破這一僵局?

事實上,國家并非沒有體檢行業的規范。

根據國家衛健委《健康體檢中心管理規范(試行)》規定,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轄區內健康體檢中心的監督管理,衛生健康監督機構每年現場監督檢查不少于一次,發現存在質量問題或者安全隱患時,應當責令其立即整改,對于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規范規定的,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應當視情節依法依規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就美年大事件來看,此前媒體已多次曝光,職能部門均未給予足夠的處罰。于是@光明網 再三呼吁:“健康體檢關系重大,監管必須嚴之又嚴!”

另外,@北京青年報 也指出,國家衛生主管部門發布的體檢目錄僅為參考,對體檢機構缺乏剛性約束力。各地衛生主管部門目前對體檢機構的監管,主要是每年核查基本資質,但對日常業務缺乏有效規范和約束。

因此,要想規范行業發展,還需要明確政策規范、填補制度漏洞,比如提高體檢行業的市場準入門檻,建立統一的體檢醫療服務規范,盡快形成健康管理鏈式服務。@法制網 還表示,現行《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出臺于2009年,其中有關體檢機構準入門檻等規定已落后于當前行業的發展趨勢,完善立法,加大違法成本和監管力度,也是當務之急。

面對巨大的蛋糕,僅憑體檢內部人士的“深喉爆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老百姓放心體檢,制度層面的“緊箍咒”,應牢牢戴在體檢中心的頭上。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