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培育新優勢 就業更扎實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兩會期間指出,要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優異成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發力”“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等,為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確定了路徑。

如何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落到實處,更好實現確定的目標?本版從今天起推出“一線探民生·會后探落實”欄目,問落實、聽打算,聚焦各地實踐。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今年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旨在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如何在具體工作中化解就業壓力、求解結構性矛盾?記者在青島進行了采訪。

作為青島傳統的居住區,市北區人口密集,就業壓力不小。“但換個角度看,勞動力資源也豐富。”市北區區長楊旭東說,“要充分挖掘這一優勢,從落實新舊動能轉換工程出發,多措并舉保障就業。”

市北區對重點群體、創新主體層層保障,靶向幫扶,2018年為企業提供就業服務4萬戶次,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2萬人,“零就業”家庭全部實現動態消零。

馬路市場搬進屋

家庭服務聚成圈

在市北區靈活務工市場,負責人劉新建在人群里來回穿梭。“春風行動”大型專場招聘會啟動后,每天入場企業在60家以上,現場摩肩接踵。

“那邊以前是有名的馬路市場。”劉新建指著門口不遠處說,當時有一些非法職介機構,務工者看一條招工信息要收10元至20元。

“退路入室”迫在眉睫,整合資源成為關鍵。2014年,市北區人社局在市局指導下,在馬路市場附近建設了4422平方米的青島(市北)靈活務工市場,進行集中規范管理。來此求職、招工,全部免費。此外,全市的招工信息還在大屏上實時滾動,企業名稱、工種工資、聯系方式等內容一應俱全。每年“春風行動”,市場都會組織招聘大集。去年,2000余家用工單位參加了招聘會,提供各類就業崗位3.5萬余個,達成求職意向1.5萬余人。

劉新建說,這里還提供窗口公共服務、技能培訓和法律咨詢,與司法部門合作的維權工作站和勞動維權服務窗口頗受歡迎,2018年共為240人追討工資185萬元。

近年來,靈活就業呈現出新的特點。“家庭服務業迸發出潛力,但仍有‘散亂小’的問題。政府要做好產業引導和鏈條規劃,集中政策優勢,對接服務業需求。”市北區人社局家庭服務業負責人單文釗說。

在市北區福州北路139號的樓內,家庭服務體驗館、智慧養老體驗區、兒童娛樂體驗區等功能區完備,涵蓋了158項服務,從出生到養老各年齡層的家庭服務需求都可以在此滿足。2014年,青島市和市北區將這個閑置多年的商業項目騰籠換鳥,共建了這個家庭服務就業創業廣場。2017年,再次改擴建場地6000平方米,升級成為青島市家庭服務產業生態圈。

“我們采用政府搭臺、市場化運營、家庭服務機構共同參與的方式,入駐企業可以享受房租補貼、崗位補貼、社會保險及商業保險補貼等。”單文釗說。截至目前,生態圈共為入駐機構提供政策支持近700萬元,牽頭制定統一合同,規范行業用工模式,現在生態圈還與社區聯動,已在市區20多個街道社區嵌入了服務站點。

單文釗拿出手機,打開青島市家庭服務云平臺說:“全市的家庭服務機構供需信息都在上面,入駐企業和服務人員都有誠信管理系統。實行企業準入退出機制、服務人員實名登記制,還和公安方面聯網。”

目前,該生態圈年成交訂單達3萬單以上,每年提供就業崗位1萬余個。

老廠房變新園區

孵化器建全鏈條

漫步青島紡織谷,高聳的老水塔、百年的金桂樹、老膠濟鐵路橋,與會展中心、大師工作室、文藝街區交相輝映。青島國棉五廠舊址,如今依托紡織工業基礎,助力新興產業“接棒快跑”,激發出了創業就業的新活力。

紡織谷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秦丕濤介紹,改造時整個廠區被完整保留,12萬平方米的廢舊廠房整體盤活,成為產學研相結合的紡織行業全鏈條綜合性孵化平臺,生產經營場地、商務辦公區、展覽展示區、休閑體驗區、公共服務區等功能空間一應俱全,形成閉合生態圈,2014年底正式開園。

某服裝公司總經理鄧平,2015年大學畢業后便踏入了紡織谷。“這里提供了免費的場地、創業指導,還組織交流學習。而且,這里的紡織產業鏈很完整,打樣中心、檢測中心、貿易服務等都在眼前,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創業成功率。”他說,與紡織谷開展設計合作后,公司很快融入了服裝生態圈,目前已有員工40多人。

據了解,紡織谷園區企業孵化成功率高達91.5%,每年都會吸引40家以上企業實體入園。目前,入園企業達到140家,帶動直接就業人數1100人。

此外,市北區還挖掘了青島的橡膠工業傳統優勢,建設了垂直領域的橡膠谷創業示范園區和智立方等產業集聚孵化平臺。橡膠谷已入駐320余家企業,匯集2個世界級、7個國家級、55個省市級科研機構,園區企業營業收入累計實現581億元,納稅3.25億元,帶動就業2000余人。

瞄準新興產業發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近年來,青島市重點在創業政策、創業載體和創業服務方面發力,先后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湛山創客工廠、創業大學,建成了從返鄉農民工、失業人員到大學生、博士、院士等各類群體的創業孵化體系,全市創業孵化基地入駐創業實體8500余戶,帶動就業4.6萬余人。

就業培訓廣覆蓋

教學質量有保障

50多歲時,熊先生失業了。經過調研,他選擇了喜歡的咖啡行業二次創業。剛開始卻屢屢碰壁。“翻遍了創業書籍,卻始終不得要領。”他回憶。

一籌莫展時,青島市出臺鼓勵失業下崗再就業和創業人員的優惠政策,免費提供各種技能課程。熊先生馬上報名參加了市南區的一所培訓學校,從理論知識到方法工具,進行了系統學習。

“老師教得很認真。課程結束后,我遇到問題也會咨詢,他都會仔細回復。”熊先生說,“經過細致的指導,我也多了不少自信。”

除了培訓開咖啡店,還有面點、茶藝、育嬰、汽修……近年來,青島市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擴大了培訓補貼范圍,提高培訓補貼標準。僅去年,就完成培訓提升3.2萬人。目前,全市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達到138個,每年服務用人單位10萬余戶,服務勞動者100余萬人次。

市北區人社局培訓科負責人介紹,為了擴大政策覆蓋面,區里還依托全區22個街道人社服務中心,向前來辦理失業登記、求職、創業等業務的各類人員宣傳培訓政策和培訓職業,提高培訓政策知曉度和報名率,并詳細記錄每人的培訓需求及意向培訓時間,根據個人情況提供服務建議。

為督促管理教學,市北區還開發了智能刷卡系統,對購買服務的機構進行管理,確保開課率和出勤率。在考核上,用學員成績和培訓后就業情況衡量教學質量,并與專業授課教師獎懲直接掛鉤。試點以來,經由試點培訓機構組織的培訓合格率高達98%。

青島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著眼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改革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完善培訓政策體系,規范培訓過程管理,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努力破除技能培訓發展束縛,用市場手段促進職業培訓資源優化整合和配置,職業培訓供給能力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