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智能+ 賦能船舶工業

今天,在高速公路上,攜帶各種“黑科技”的智能汽車已經能完成自動換道超車;在空中,高飛的無人機能在短時間內將貨物安全準確地送達客戶。在海上,當一艘笨重的大型船舶遇上智能化浪潮,會如何變身?

全船信息在線共享、提供合理航行方向、智能監測船舶能耗、給出維護管理意見……去年11月,全球首艘智能超大型礦砂船“明遠號”正式交付,這艘由我國船企設計并建造的船舶實現了人們對于“智能船舶”的想象,也在我國智能船舶發展進程中立下一塊里程碑。

船舶制造是典型的離散式生產,船廠空間范圍大,船舶建造工期長,工藝流程相對復雜,究竟為何要讓船舶變得更智能?

對企業發展而言,智能船舶將有效提升船企的競爭力。“通過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應用和改造,相應的工序生產效率提高了40%—400%,產品建造周期縮短15%—20%,穩定保障了企業效益。”大連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潘志遠介紹,目前公司70%的訂單來自國際市場,二級市場上平均船價高出平均水平10%以上。

“智能船舶代表船東需求的新方向。”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琦說,近年來,國際海事組織大力推動實施“E—航海”戰略,具有安全可靠、節能環保、經濟高效等比較優勢的智能船舶是未來船舶發展的重要趨勢。

“據了解,我國造船效率只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2到1/3,勞動生產率的差距更大,要改變這一局面,智能制造是一條重要途徑。”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提出,發展智能船舶,推動從設計、研發、生產、管理到服務的全價值鏈優化提升,能有效縮短研制周期,提高造船效率,降低綜合應用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船舶也是我國智能航運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智能船舶技術應用已成為發展智能航運的核心要素。”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張寶晨透露,未來將建立智能船舶、智能航保等智能航運試點。

盡管智能船舶已初見成效,但不少企業反映還存在發展難題。在觀念上,一些企業還在長期發展和短期效益之間徘徊不定。“當前航運市場持續不景氣,很多企業認為智能化轉型必將增加企業盈利壓力,無法堅定智能化轉型決心。”潘志遠說。在技術上,還面臨原有設備系統與網絡信息共享之間的矛盾。

王琦認為,目前船級規范對設備定義還停留在單個獨立設備系統上,需要完善和修訂。

全面提升船舶工業智能化轉型,下一步應該從哪些方面重點著力?

辛國斌指出,當前,共性技術、基礎部件、關鍵技術供給不足是發展智能船舶的薄弱環節,依靠單個企業解決不了,要注意發揮行業內外力量,以重點項目為牽引進行研發和應用,補齊技術鏈與產業鏈短板。

智能化的基礎是數字化、網絡化,接下來要建立互聯互通的網絡化工業生態,注重積累數據信息資源,提升智能船舶網絡和信息安全防護能力。辛國斌介紹,此外,要在標準規范引領上下功夫,積極參與相關國際標準規范制修訂,研究智能船舶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建立船舶總裝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