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健全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健全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需要統籌發揮社會力量的協同作用。

江蘇宜興談家干社區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擴大社區居民志愿者隊伍,提高物業服務水平,凝聚起社區、居民、共建單位的合力,互幫互助的氛圍日益濃厚。

一手拎著保潔袋,一手提著垃圾桶,10歲的童童每周六上午都有一個雷打不動的安排:跟著父母、阿姨和姨夫一起參與社區文明巡邏志愿服務,童童也因此成了江蘇省宜興市談家干社區最小的志愿者。

“參與志愿服務,我們既是奉獻者,也是受益者。”童童母親王小紅說,孩子下午3點半放學誰來接的難題,曾困擾著像她這樣的雙職工家庭。不過,社區“小桔燈兒童課外守護家園”公益組織解了她的燃眉之急,這讓王小紅一家產生了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想法。

引入多元力量,創新城鄉社區治理,談家干社區的實踐打開了新思路。社區黨總支書記鄭利駿介紹,去年7月起,他們逐步建立起“讓愛循環”機制,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矛盾糾紛日益減少,駐社區的單位與社區加強共建,實現了共同發展。

愛心積分激發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熱情

在談家干社區,參與志愿活動能打卡積分,兌換愛心禮品或服務,這激發了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去年年底,我的愛心積分一共200多分,兌換過4次理發券、3次干洗券和3張洗車券,店鋪就在小區門口,很實用也很方便。”王小紅說,雖然志愿服務不是以獲得獎品為目的,但這種激勵機制讓大家體會到了做好事的樂趣,對孩子而言,這份榮譽也可以拿去和小伙伴們分享。

“志愿服務不能光靠講道理,然而社區實力有限,要想激勵志愿者,經費要從哪出?”這個問題曾讓社區主任助理朱俊一籌莫展。

去年7月,社區提出共建的方案,他試著與臨街一家美容美發店的老板蔣娟商量,沒想到,蔣娟二話沒說就答應了。每個重陽節、兒童節、每月15日,店里為社區老人、小孩免費剪發,還提供50張愛心券供志愿者兌換。

“舉手之勞的奉獻,給店里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同樣是受益者。”蔣娟說,原本一方面社區里幾家美容美發店競爭激烈,同時一些“充值跑路”的事也讓居民對預付費卡消費失去信任。而在蔣娟參與“讓愛循環”機制后,前來消費和充值的顧客一下子多了起來,她也成為附近同行中生意最紅火的一家。

在朱俊看來,正是這些愛心商鋪的主動參與,“讓愛循環”機制才得以實現。“社區治理要聚集各方力量,就必須建立機制,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朱俊說。

物業優化服務、提供場所,社區關系更融洽

“來這個社區工作后,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居民和物業矛盾!時常有十個八個的居民,一起跑來反映問題。”鄭利駿說,社區里有5個建造于不同年代的小區,雖然物業費各有差別,但都陷入了“物業費拖欠嚴重——服務質量下降——費用更收不上來”的惡性循環中。社區嘗試過向市場招投標,前年春節后重新入駐3家新物業公司,但問題仍沒有解決。

倪克波是談家干社區C區和EF區物業公司的負責人,他清晰地記得上班第一天的場景。“一些居民直接到物業辦公室,強烈表達對此前管理的不滿!”倪克波回憶,不少居民對綠化建設、活動場所、房屋維修不滿,覺得物業沒有用處,于是拒繳物業費。

眼看再次陷入僵局,怎么辦?倪克波想到了“讓愛循環”機制,打算以此為抓手解決問題。

C區居民沒有活動場所,志愿服務工作也缺乏平臺,這是大家平時抱怨最多的。于是,倪克波壓縮辦公場所、騰出200平方米用房,改建成活動室、棋牌室,同時將室外網球場修葺一新。這一系列善意的舉動漸漸打消了居民們的抵觸心理。去年中秋節前,倪克波又找到了鄭利駿,提出打算自掏腰包為居民舉辦一場納涼晚會,但人手有限拿不出幾個節目,請求社區提供支持。

“物業為居民們提供服務,理應大力支持。”鄭利駿說,社區組織了文藝骨干、公益組織等提供人手和節目。精彩的晚會讓69歲的居民史惠英老人印象深刻,“這是破天荒頭一遭,物業公司不光辦活動,還發月餅、讓我們抽獎。”參加完晚會的第二天,史惠英就去把物業費補交齊了。

建立起基本信任,物業公司又提供快遞收發、物品寄存、保潔家政等中介服務。曾有其他同行公司不解,“又是出錢出力,又是免費服務,遠遠超出了物業公司職責范圍,虧不虧呢?”

“不虧!物業費收繳率從一年前的不到18%上升到80%以上,維持運行已沒問題。”倪克波認為,“讓愛循環”不僅體現在付出愛心、收獲善意,更是在社區治理中擔當作為,在承擔責任與守望相助中,才能和居民們真正融在一起。

引入更多力量參與,擴大社區“朋友圈”

這個社區的居民們,大多都在手機上下載了“談家干社區”APP。點開“智慧社區”板塊,有個“生活圈”欄目,里面展示著多家餐飲超市、教育培訓等愛心商鋪。這些都是社區“讓愛循環”的“朋友圈”。

“以餐飲為例,圈里的兩家餛飩店和面館,都是共建商鋪。線上推廣可以提高其在社區的知名度,也是對他們奉獻愛心的回報激勵。”朱俊坦言,加入“朋友圈”也是需要門檻的:誠信經營、提供優質服務,是最重要標準。

怎樣才能引入更多力量參與社區治理,擴大社區“朋友圈”呢?

今年3月8日上午,談家干社區舉辦了一場“慶三八”蛋糕DIY活動。“由我們銀行冠名并提供禮品,社區提供場地和志愿者,共吸引了80多名女性居民參加,很受歡迎。”江蘇銀行宜興支行相關負責人坦言,除了共辦活動,銀行還定期組織防金融詐騙等講座,收獲了美譽度和潛在客戶。

此外,社區還與當地公安、供電、電信等職能單位合作共建,打通了社區治理最后一公里,居民們也享受到更高效的便民服務。

在鄭利駿看來,社區治理創新離不開政府引導和支持。“下一步,社區將與民政部門合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支持志愿服務。比如,原本由愛心商鋪提供50張理發券,現在政府采購又增加50張。”鄭利駿介紹,這樣既支持了店鋪、又激勵了志愿者,也奉獻出愛心,將“讓愛循環”同心圓畫得更加飽滿。

關鍵詞: 城鄉社區治理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