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市場需要一桿“公平秤”,應對可能出現的消費糾紛

日前,央視3·15晚會曝光了福特幾款汽車因設計缺陷導致變速箱易進水生銹,車輛行駛中可能出現頓挫、無法加擋或減擋的情況。然而,4S店在心知肚明的情況下仍咬定是車主駕駛不當造成的,需自費維修。對于提出質疑的車主,4S店要求其提供檢測證明。車主很無奈,不知道該去哪里檢測。

車主的無奈再次暴露出消費維權領域的一個頑疾——檢測難、舉證難。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由于質量檢測相對專業,往往不知道去哪里做、怎么做。同時,因檢測機構門檻高、收費貴,不少消費者無奈放棄。曾有媒體報道,要檢測兩元錢買的韭菜的50項農殘指標,需要花費5000元檢測費。而做車輛質量鑒定,動輒需要上萬元。

時下的檢測機構,整體呈現“小散弱”的特點,公信力不足。有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4.4萬家車輛檢驗檢測機構,人數在100人以下的小微機構占比達99.46%,成立不滿5年的有1.4萬家。從具體操作上來說,這些機構往往資質不一,出具報告各方不互認的情況比較普遍;一些檢測機構收錢出假證明的情況屢見報端;由于力量有限、不愿得罪大企業等原因,不少檢測機構的鑒定業務并不對個人開放。

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逐步增強和消費糾紛的頻發,要向侵權行為說不,意味著必須突破檢測難的“瓶頸”。前期的證據到手,維權才能有力、有理、有果。隨著消費市場越來越活躍,市場也需要一桿“公秤”,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消費糾紛。這當中,高質量的檢測機構無疑是一種有益探索,甚至是一種必需品,既可以讓消費者買得放心,也可以實現對商家的質量監督。

比如,此次央視3·15晚會揭露的另一樁黑幕——名表維修,手表原封不動躺一夜,就收幾千元維修費。記者之所以能夠準確對手表維修行業進行曝光,正是借助國家鐘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這桿“公秤”,對各店維修后的手表進行檢測,才得出了驚人的結論。

首先,打造市場上的“公秤”,需要精準的刻度和砝碼。隨著消費領域越來越細分,檢測機構的分類也要相應地細化,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能力。同時,有關部門和權威檢測機構應該及時制定統一的檢測標準。

其次,“公秤”應該放到消費者和商家都能看得到、夠得著的地方,真正發揮出監督作用。比如,北京豐臺區曾推出“商品檢測援助”服務,幫助消費者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檢測范圍和項目,并為殘疾人等特殊消費群體提供免費的商品檢測服務。

再有,要提高“公秤”的公信力。一方面,加強對檢測機構的監管,確保第三方檢測機構回歸獨立、客觀、公正的定位和角色。另一方面,引入信用評價等手段倒逼檢測機構提高自身服務質量。

給市場一桿“公秤”,不僅僅是在給消費者維權增加話語權,更是對廠家提高生產質量、商家合規經營的敦促與倒逼。某種角度上說,這桿“公秤”是促進市場公競爭、營造和諧消費環境、推動“質量強國”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有關方面和部門應該高度重視,并為此多做努力和探索。

杜鑫

關鍵詞: 市場 公平秤 消費糾紛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