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建筑行業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今年兩會,“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表明了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鄭重承諾。國際能源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從全球來看,建筑行業貢獻了碳排放總量的40%,因此,建筑行業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

日,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北站安置區項目現場熱火朝天:堆積如山的建筑廢渣在粉碎機的轟鳴中被粉碎成細骨料,骨料與水泥、砂等一起混合攪拌均勻,再通過磚模機高頻振動壓制成一塊塊灰砂磚。

據了解,中國每年因新建、拆除、裝修等產生的建筑垃圾約15.5億噸至24億噸。

中國建筑倡導各項目積極開展“四節一環保”綠色施工,余氣、余熱、余壓、余水、余料、余渣基本“吃干榨凈”;自主開發綠色施工智能云臺,實時監測環境數據并自動進行預警和處理,監測能源、水電量并智能調節,綜合利用太陽能、風能、空氣能等綠色能源……大大提高再生利用率,節約了成本,減少碳排放。

不僅僅是項目,中國建筑多個混凝土廠站通過工藝及設備升級改造,開發預拌廠廢漿渣處置工藝,主動從源頭對生產固廢進行控制,生產混凝土過程中的均固廢外排量由“十三五”初期的60多公斤每立方,降至“十四五”初期的4公斤每立方以下,部分單位甚至達到固廢零外排。

除了變廢為寶之外,中國建筑還著力匠造綠色建筑。

在浙江,杭州慧展科技項目采用先進工藝,在核心筒墻柱大面積使用清水混凝土,不做二次裝飾,減少裝飾裝修所依賴的各類資源。同時在屋頂種植茶樹綠化,不僅營造了閑情舒適的休憩空間,還有效降低建筑吸收的日曬熱能,起到環保節能的效果。

在貴州,貴陽201大廈從設計到施工綜合應用39種節能生態技術,綜合節能率達到61.72%。如建筑立面幕墻部分采用呼吸式雙層幕墻系統,相比單層玻璃幕墻節能50%,裙樓屋面采用垂直立體綠化,綠化率達41.4%,空氣相對濕度可提高10%至20%。

在棄碳攬綠,打通綠色動脈方面,兩年來,中國建筑積極開展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修復試點工程,采用“4233”生態修復治理施工模式,即四步走標準化沙漠治理、林草修復兩大神器、礦山三重治理、海堤整治三步施工,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目前,項目整體治理成效顯著,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明顯。

波瀾壯闊的綠意,同樣在雄安新區蓬勃煥發。

走在雄安新區大地,只見塔吊林立、綠意蔥然。道路兩邊,百萬株苗木在微風中搖曳;生態風景林區,萬畝果園里苗木正茁壯生長……四年間,中國建筑已累計造林32000余畝,栽植苗木227余萬株,包括白蠟、油松、側柏、金葉榆、銀杏、國槐等100余個樹種,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色彩動圖如夢如幻。(陳婧)

關鍵詞: 建筑行業 綠色發展 碳中和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