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我國果業轉型升級,需要走“一新”驅動、“兩優”先行高質量發展路徑

我國是世界果業大國,果樹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據《2020中國農村統計年鑒》統計,2019年水果(包括西瓜、甜瓜、草莓等瓜果類)種植面積1439.39萬,年產量為2.74億。

但我國不是果業強國,果品質量和效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所長曹永生指出,目前,我國果樹產業尚存在標準化程度低,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單位面積效益逐年下降,品種單一化,病蟲危害加重,水果種業混沌,砧木育種滯后,科學研究、推廣體系與生產組織方式不相適應等問題,制約了果樹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針對這些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曹永生表示,我國農業已駛入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綠色、高效、可持續成為農業發展轉型的大方向和主旋律。他提出,我國果業的轉型升級之路,需要走“一新”驅動、“兩優”先行、“三產”融合、“四品”提升、“五減”支撐、“六化”同步的果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其中,“一新”即創新。曹永生認為,創新是引領果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果業的戰略支撐。目前, 我國果業創新能力還不適應果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存在短板和弱項,高質量的創新型科研、管理和經營人才短缺。

“2020年我國研發投入強度為2.4%,農業研發投入強度僅為0.83%,果業研發投入強度更低,不到農業研發投入的一半,僅為我國研發投入強度的1/6,差距巨大。”曹永生說,需要大幅度提高果業科技投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作用和支撐引領作用。

優化產業布局和優化種植結構,曹永生認為,這“兩優”是果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進一步優化果業布局,果業發展向優生區聚集,充分發揮產業的規模、優勢、競爭力和效益,在城市郊區適當發展不耐貯鮮果和設施果樹,錯位發展。優化樹種結構、品種結構和樹形結構,適當減少和穩定柑橘、蘋果、梨等主要果樹的種植面積,發展小水果,充分利用野生資源、特色資源和傳統老味道品種,推行果樹寬行密株、矮化密植和定向栽培模式,構建級次簡單、新梢控制方便的樹形,推廣蘋果、梨高紡錘形等現代果園樹形。

此外,在產業鏈方面要進一步延長,由一產發展到二產、三產,如開發食品、飲品、藥品和飾品等二產,以及發展采摘、觀光、休閑、文化和旅游等三產。“三產”融合發展,可以顯著增加果業附加值。同時,還要提升果樹的品種、品質、品位和品牌。“四品”提升,可以顯著增強果業國際競爭力。在品種上,曹永生表示,要重點聚焦色澤、形狀、大小、生育期、砧木和采后品質等重要狀,加快培育優質多樣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果樹新品種,解決果業“卡脖子”問題。

此外,還需綜合運用減水、減肥、減藥、減人和減樹的相關技術進行科技支撐,對癥施治,可以顯著提升果業技術水、降低生產成本。最后,同步推進果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工業化,將顯著提高我國果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何文上)

關鍵詞: 果業轉型升級 高質量發展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