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實驗6”科考船起航執行東印度洋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3月10日,“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本航次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海所)“實驗6”科考船執行,這是“實驗6”交船以來首個遠洋航次,將驗證船舶的自持力、續航能力以及綜合科考作業能力。

(“實驗6”科考船起航。中科院南海所供圖)

本航次搭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10家單位科研團隊的24項科研項目,計劃海上作業85天,是迄今最長的印度洋科考航次,預計航程逾一萬海里。整個航次采用走航式調查、到站定點觀測和取樣等方式,計劃開展東印度洋海域大面站CTD(溫鹽深剖面儀,是一種用來測定不同深度的水體的水溫、鹽度的水體檢測儀器)、生物拖網、地質柱狀采樣等調查研究,以獲取東印度洋海區海洋動力過程、地質地貌結構演變和海洋生態過程等信息。

中科院南海所所長李超倫表示,本航次將解決“熱帶東印度洋的動力過程、物質循環與生物地理之間的耦合聯系”這一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實現重大科學問題區的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與融合研究,深入探究熱帶東印度洋海嶺區南北半球不同海洋動力過程、物質輸運及其區域氣候效應,提升我國全球海洋治理水平和環境保障能力,支撐我國海洋維權、海絲路重要貿易通道沿線的航行安全保障、海洋防災減災及可持續發展。

“印度洋是迄今為止我們認識最少的大洋之一,根本原因之一是缺乏足夠的現場觀測。”項目負責人杜巖介紹,“近年來,隨著印度洋偶極子等被發現,我們逐漸認識到,印度洋對于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水體和能量交換等皆起著重要作用。由于環流結構的變異,調節著印度洋的熱鹽結構變化,影響著印度洋偶極子的演化及區域的海氣耦合過程,至今我們對于熱帶印度洋環流的多尺度變異對熱鹽輸送及區域氣候變率影響的認識仍不夠全面,對于赤道外海區和赤道區域熱鹽輸送的內在聯系研究得不夠,需要大量的觀測數據加以支撐。”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陳更新介紹,本航次是基于多學科聯合觀測實驗研究航次,研究成果將揭示東印度洋動力過程影響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生態系統和沉積過程的機制,闡明營養物質來源。同時理清研究區域生物多樣性地理格局,闡釋生態系統的開放性與封閉性,揭示生物群落對物理過程的響應和指示作用以及認識古氣候變化。

從2014年開始,中科院南海所在海嶺頂部布置水體環境觀測潛標,迄今為止,已經連續穩定運行7年,并成功獲得了上層海洋環流動力學特征年際變化特征和近海底海流的基本運動特征。“本航次將在重點觀測區布放1套深層底流觀測的潛標系統,針對該地形進行局部地形演化中的流系觀測,做進一步系統和深入觀測。” 陳更新說。

“實驗6”號是國家“十三五”科教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項目,具備全球航行和全天候的觀測能力,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滿足在近海、深海、深海海底等惡劣環境下進行探測和采樣。

關鍵詞: 迄今為止 生態系統 中國科學院 惡劣環境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