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研究 > 正文

科技加持,海洋改變人類生活

大約3.8億年前,脊椎動物從海洋登陸,成為我們人類的祖先。可以說,海洋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故鄉。幾千年來,海洋孜孜不倦地向人類提供了氧氣、食品、藥品、能源。在21世紀的今天,開發海洋、保護海洋都離不開科技支撐。今年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一起來看看科技加持,海洋給人類衣食住用行帶來的變化吧。

大數據漁業

1950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91萬噸,“十四五”期間,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將達到6900萬噸。從“吃魚難”走向“年年有魚”。2021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9038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占比5%。“海上狩獵”變成“耕海牧漁”,離不開科技支撐。

例如山東煙臺市“耕海1號”海洋牧場,配備了智能化養殖網箱,能夠實時采集環境數據、精準投喂餌料、自動清理網箱等,實現智能化生態養殖。海洋漁業數據平臺能實現大數據多方共享,4名員工就能完成1000噸成品魚的養殖工作。

截至目前,我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已達153個。覆蓋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預計到2025年,海洋牧場涉及面積將突破2500平方千米。

海洋能源

海洋和山脈一樣,孕育了豐富的礦藏,人們日常消費的石油、天然氣,很多都來自海上。

2021年,海上大型深水自營氣田陵水17-2氣田成功投產,服務于該氣田的全球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由我國自主研發。此外,海洋也是新能源的富集地。據估計,我國近海海洋可再生能源總蘊藏量為15.80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是“雙碳”目標達成的主力軍之一。隨著產業發展,“能源登陸”的大潮將勢不可擋。

海洋生物

2021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超岷課題組首次發現能有效降解塑料垃圾的海洋微生物菌群。經科研人員精心培養,“升級版”海洋微生物兩周內即可將一些塑料降解為碎片。海洋生物的“神通”遠遠不只是降解塑料。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占全球物種種類80%以上的海洋生物是食品、蛋白、藥品原料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投入快速增加,已經建成包含數以萬計的海洋微生物新菌種、養殖生物新品種的資源庫。

海洋運輸

海洋有“天然高速公路”的美譽。在全球貿易繁榮的今天,更是不可替代。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30的榜單當中,中國占據10個席位,上海港排名世界第一。

在精密龐大的航運網絡背后,大數據科技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遠海運科技大數據應用平臺通過收集到的公開航運位置數據疊加自有算法,可以達到實時跟蹤效果。

在世界四大洋當中,北冰洋是氣候最復雜、航行最困難的地區之一。2021年,我國科研人員建立的北極海冰和海洋動力環境的7種關鍵參數的衛星遙感反演算法投入應用,顯著提升了我國海運公司在北極航行的商業競爭力。該科技成果也被中國海洋學會等組織評選為2021年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之一。

關鍵詞: 海洋牧場 海洋生物 海洋微生物 數據顯示 耕海牧漁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