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研究 > 正文

焦點滾動:南京:校企“擰繩聚力”成果轉化賦能高質量發展

近日,在南京舉行的2023全球6G技術大會上,紫金山實驗室副主任、東南大學教授尤肖虎表示:“由紫金山實驗室及其合作伙伴提出的5G原有三大場景的進一步增強以及通感一體、天地一體應用新場景的導入,使得從5G到6G的平滑演進成為可能。”

從2G、3G追趕,4G并跑,5G領跑,到如今6G力爭引領創新,紫金山實驗室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省市共建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紫金山實驗室已發布20多項重大創新成果,推進部分高精尖網絡技術成果進入產業應用階段,包括自主研發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操作系統(CNOS)、完成全球首個6G光子太赫茲100Gbps通信實驗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隨著產學研協同不斷強化,創新“黏合”作用不斷增強,南京在推動體制機制改革、深化基礎研究、加強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上,各方力量“擰繩聚力”,不斷取得突破,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看得見”的生產力,有力支撐了南京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高能級”平臺激發創新“裂變”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是突破科學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的“實力擔當”,也是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

1月28日,在南京麒麟科技城“信息高鐵綜合試驗場”項目現場,中科南京信息高鐵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們正在調測信息高鐵試驗裝備。

信息高鐵綜合試驗場是國內首個面向行業應用領域的云、網、邊、端一體化大科學裝置,將為新一代信息高鐵提供全方位實驗環境支撐。

截至2022年底,該項目已建成體系完備的信息高鐵開放實驗室,成功發布算力實驗室、算力商店兩大平臺及核心產品“信息高鐵算力網運營平臺”,實現了南京、北京、鄭州、重慶等各大城市間數據中心算力并網。

“南京作為總站,承擔著綜合調度管理作用。未來各個城市的算力將會連成一張網,我們獲取算力資源,就像獲取電力、水力資源一樣簡單。”中科南京信息高鐵研究院副院長田霖介紹說。

新型舉國體制必然耦合超大規模市場。近年來,南京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正在形成多點開花的全方位戰略布局,各平臺著力提升其引領性、開放性和不可替代性,充分“聚能”“釋能”“賦能”,激發創新“裂變”,加快推動產業創新從跟跑、并跑到領跑。

目前,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南京),今年將扎實做好中高壓碳化硅電力電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更多原創技術突破,推動碳化硅產品逐步進入光伏、儲能、電網等新領域,實現更大范圍規模化應用;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引領我國EDA產業自主可控發展;

“重大科研項目、‘卡脖子’技術等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協力攻關。”江蘇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區域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韓子睿認為,“只有掌握了科技創新自主權,才能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增長活力,也才能守住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產業安全和戰略底線。”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近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使用由我國自主研制的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開展在軌驗證實驗任務并取得成功。這個自研儀器,為未來開展航天員在軌健康監測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

此次在軌驗證實驗的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項目團隊,正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程和平領銜,而他創立的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及其孵化企業超維景也參與其中。

“一個人到一座城市安家首先需要有棲身之所,江北新區科技投資集團為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提供了公共服務平臺和科研設備的強力支持,讓轉化研究院有了‘安家之本’。”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副院長趙婷介紹,2019年,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落地江北新區,校地合作共同打造科研成果轉化基地。

轉化院建設以來,圍繞“高端生物醫學成像裝備”和“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兩大研發方向,搭建高端腦成像和新藥研發為主體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其孵化企業和其瑞醫藥、超維景等已落地南京,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

南京產業科技基礎堅實、科教資源豐富、創新生態良好,如何把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結合成傳動高效“齒輪組”,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向前?近年來,南京以推進高水平新研機構建設為抓手,加快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

自2018年布局建設以來,南京已建成市級新型研發機構401家,孵化引進企業7209家,二者累計營業收入1540億元,累計申請知識產權17932件,累計授權5972件。

新型研發機構一頭連著高校院所科研平臺和科研團隊,一頭連著產業和企業創新需求,是促進成果轉化的天然渠道,為創新要素的高效利用提供“混合制度空間”和“中間鏈接地帶”,已成為南京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

截至目前,南京新型研究機構平臺已吸引了包括8位諾獎圖靈獎得主等在內的一大批頂尖人才紛紛來到南京創新創業。401家新研機構母體中,已有203家成長為高企,占全市新研機構總數51%,21家機構成為規上企業。

體制改革為科技創新“護航”

靠著“養小鼠”,這家研究院上市了。

2022年4月,南京大學高翔教授團隊與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的人源化模型與藥物篩選創新技術研究院(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市值接近110億元。

在這家脫胎于大學的集萃藥康公司中,人才團隊不僅有技術路線決定權,可以專注于小鼠模式動物研發,同時還擁有技術成果所有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團隊控股達65%,真正實現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也釋放了研發團隊巨大的創新活力。

近年來,南京不斷推進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組織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深化賦權改革試點,總結歸納出“低收費長賦權”“打包賦權”“先試用后轉讓”“多賦權促轉化”“混合賦權”等一批賦權改革典型舉措,極大激發廣大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在南京工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后所獲收益體現在科研工作者的收入中。

“以青年教師為例,現在參與科技成果研發的老師,待科技成果轉化后,相關收益可以計入工資,占比可達20%以上。”南京工業大學科研處工作人員王璐告訴記者,之前科技成果轉化相關收益占青年科研工作者收入的5%左右,提升十分明顯。

近五年,南京工業大學提交專利申請數量為4656件,其中授權專利2833件,轉化專利365件,科研成果轉化金額超26億元,年均增長率20%以上。

通過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南京著力為科研人員減負,充分激發了人才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技術交易日趨活躍。2022年,全市認定登記技術合同37345項,成交額達856.7億元。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