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研究 > 正文

常州高新區:生態“蛻變”重現長江美?發展“蝶變”引領經濟強

作為常州市唯一臨江板塊,大江奔涌孕育并滋養了常州高新區的從無到有、發展壯大。回望三十余年奮斗歷程,沿江高強度開發,驅動了高新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但伴隨而來的是沿江片區產業結構偏重、化工企業密集、岸線開發強度較高、環境風險隱患較大等突出矛盾。近年來,常州高新區深刻領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相輔相成、比翼齊飛的重大內涵,打通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轉換渠道,努力重現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實現生態“蛻變”、發展“蝶變”,成功入選江蘇省首批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制度創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顯著,獲省政府督查激勵。

破解化工圍江,江南岸景一時新


(資料圖)

長江常州段岸線為沿江八市中最短,總長25.8公里,全部位于常州高新區,是功能布局最全、化工圍江特征最為突出的區域之一,一度因為開發強度過高、污染排放過大,導致母親河不堪重負。近年來,高新區以猛藥去疴、刮骨療毒的決心,堅定不移推進長江大保護,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沿江生態本質改善、產業發展優化重組,加速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打造成為沿江地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樣板示范。

鐵腕騰退,一公里重化清零。長江大保護,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化工圍江”問題。曾經沿江化工企業林立,采砂船扎堆,主江岸線一度集中了常州全市45%的重大危險源。常州高新區緊抓長江大保護、化工產業整治契機,破立并舉,開拓創新,累計投入超100億元,通過開展“停、轉、拆、綠、提”五大行動,關停搬轉沿江化工企業48家,在全區累計關停化工企業122家,實現沿江一公里范圍內低質低效化工企業“清零”。圍繞創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區、“智慧化工園區”“綠色化工園區”等目標,積極探索轉型發展、生態建設、安全環保監管等方面的新路徑,制定化工企業安全拆除、土壤管控實施規范,形成推動長江經濟帶沿江開發綠色發展的常州經驗、常州模式,得到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會議現場視察的充分肯定。轉型發展拓新路,在大力推進拆遷騰退背景下,濱江新材料產業園各項經濟指標不降反升,銷售收入從2019年的414億元增至2022年的580億元,畝均實繳稅收也從11.1萬元增至36.7萬元,成功摘得極具含金量的全國“智慧化工園區”“綠色化工園區”雙稱號,園區風險等級從C(一般風險)降至D(較低風險)。

還江于民,水清岸綠顯生機。如今的濱江漁港碼頭,早已沒有了往日船舶機械的轟鳴聲;江堤上下,是一片鋪陳水清岸綠的旖旎風光,“生態銹帶”蝶變為“生態秀帶”。常州高新區一手抓轉型騰退、一手抓“生態格局”重塑、“生活空間”優化,沿江岸線5公里廊道生態復綠,累計復綠超3300畝,有機串聯長江大保護展示館、漁港碼頭、省莊河濕地等景觀節點,加快推進以“九個一”為主要內容的長江生態文化公園建設,為市民構筑了水岸共融、親水共享的生態休閑空間,真正實現還江于民、還岸于民、還景于民,常州市“城市濱江北外灘,市民親江零距離”也入選了全省首批12個“生態文明建設典型”。同時,堅決落實長江“十年禁漁”要求,加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整體聯動協同保護,清理漁港碼頭全部245條漁船,累計118戶、369名漁民上岸安置、社保全覆蓋。如今很多“捕魚人”已華麗轉身為“護漁員”,共同守護一江碧水。春江街道東海社區原漁民周太光表示:“靠江生活了半輩子,以前總是想著怎么捕魚,現在變成了思考怎么護漁,能看到長江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真正變成了水清岸綠的黃金通道,我很自豪。”

資源盤活,高效利用再生金。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需要統籌算好生態賬、經濟賬、社會賬。常州高新區圍繞沿江保護修復和綠色發展,編制《國土空間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2021-2035年)》,開展沿江關閉騰退化工企業用地資源整合利用創新試點,探索“企業退出—生態修復—指標調劑—易地使用”的“空間補償”機制,形成沿江地區化工企業關閉與廠房拆除,騰退地塊污染調查、評估與治理等“七位一體”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全流程、全閉環操作辦法。目前已通過省自然資源廳驗收并完成11個項目755畝指標調劑置換,全部用于保障區內重大產業項目,今年預計還將完成8個項目759畝指標調劑置換。深化與政策銀行和政策機構開展資金貸款和項目合作,積極向上爭取綠色發展專項債,走出破解生態建設資金難題的新路子。同時,搶抓常泰過江通道、綜合港務區建設契機,加快新長江和錄安洲港口等環境問題整改,通過規劃引領、資源整合、港產融合、項目招引、跨江聯動等措施,以港口轉型倒逼產業升級,打造中軸崛起、跨江融合的橋頭堡。

新北區委常委、濱江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姜浩表示,“長江大保護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作為全市推進長江大保護的‘主陣地’,為百姓還原長江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岸線,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我們義不容辭”。

全面綠色轉型,經濟富強天地闊

常州高新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內生產總值五年跨越六個百億臺階、達到1990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萬元GDP能耗下降21%,畝均稅收年均增長10%,綠色正成為高新區發展的最鮮明底色。

打好轉型升級牌,打造長江經濟帶引領區。理念對了,實踐才能有成效,向低碳綠色轉型升級,是常州高新區上下對“重現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的共同認識。建立“以畝產論英雄”“以效益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的激勵約束機制,始終把低能耗、高產值導向引入項目招引全過程,完善實施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加強“兩高”項目前置篩查,著力引進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綠色低碳產業項目;以更大力度“砸籠換綠”“騰籠換鳥”,全力出清風險隱患、低效產能,累計整治“危污亂散低”企業2089家,打響消防安全“除患治違”攻堅戰,拆除違建總面積65.5萬平方米,占全市總數53.1%。著力打造面向未來的新一代產業園區,以龍江路高端智造園為樣板,全面對照智能建筑、綠色建筑等相關標準進行載體建設,全力推進光伏電站、儲能系統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探索多樣化“光伏+”場景應用,形成可落地、可衡量、可復制推廣的低碳園區建設模式。以數字賦能引領新舊動能轉換,搶占智改數轉“新賽道”,累計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試點優秀場景2個、國家級綠色工廠1家、省級智能工廠(車間)53家、省級綠色工廠5家、市級智能工廠(車間)106家、市級綠色工廠21家,成績領跑全市。龍頭企業天合光能先后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成為常州市首家國家級綠色制造榮譽“大滿貫”企業!

打好賽道選擇牌,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區。站在產業風口眺望未來,常州高新區出臺《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區實施意見》,精心繪制新能源產業藍圖,聚集資源、集成政策、集中力量,鞏固先發優勢、擴大領先優勢、保持競爭優勢,切實扛起新能源之都核心區的應有擔當,預計到2025年,全區新能源產業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其中太陽能光伏產業突破1200億元、新能源整車相關產業突破1000億元。新能源產品更新快、技術迭代快,圍繞前沿領域,對照“發、儲、送、用”四個環節,高新區全產業鏈布局新能源賽道,確定“太陽能光伏及儲能、新能源整車及核心零部件、風能氫能關鍵裝備”三大重點發展領域,工業級儲能、能源電子和關鍵材料、“三電”系統、氫能及氫能供應等九個細分領域作為主攻方向,持續深耕產業基底。圍繞產業生態“建圈”,依靠重點企業“強鏈”,引進關鍵項目“補鏈”,不斷完善產業圖譜,既重視比亞迪、天合光能等“大象軍團”,也注重培育“螞蟻雄兵”,不斷提升行業掌控力、保持細分領域競爭優勢,僅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就集聚了森薩塔、安費諾、宏微科技等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新能源之都,既是產業地標,更是城市名片,高新區同步深化場景應用,探索光伏一體化建筑、光儲直柔建筑、工業與能源互聯網等示范工程,加快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等建設,新能源應用滲透率不斷提升,一座新能源應用的示范引領之城呼之欲出。

打好科技自強牌,打造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作為全國首批國家高新區,常州高新區肩負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重大使命,堅持“四個面向”,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深入開展科創體系提能、科創載體提效、創新主體提升、人才引育提速、創新生態提優“五提行動”,不斷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驅動澎湃動能。加快創新資源集聚,深化“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推動長三角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創建國家級,重點支持天合光能等龍頭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通過建平臺、保投入、引人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鞏固技術“領跑”優勢。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聚沙成塔”,一批批“高新造”的硬核技術和產品接連問世,2022年度R&D占GDP比重提升至3.86%,高企凈增229家、達1064家、三年實現翻番,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968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57.4%。硬科技、硬實力,成為高新區最值得驕傲的資本和最好的代名詞!

常州高新區黨工委(新北區委)副書記、區長石旭涌介紹道,“高新區以‘綠色’身姿站上發展前沿,產業發展和硬核創新‘金字招牌’更加閃亮。2022年成功簽約4個超100億元或10億美元項目、刷新歷史紀錄;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累計達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44家、省級達115家,潛在獨角獸企業達12家,瞪羚企業總數達136家,‘喬木頂天立地、灌木成群結隊、草本生生不息’的產業生態已然形成。”今年上半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1億元,同比增長8.8%;規上工業總產值1785.3億元,同比增長9.3%;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2358.2億元,同比增長16.4%。

促進和諧共生,秀美高新魅力顯

生態價值轉換,最終落腳點在于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常州高新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筑牢生態基底,挖掘生態價值,重塑“三生”空間,擦亮“秀美高新”名片,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做好添綠文章,讓呼吸更新鮮。藍天常駐、空氣常新,是群眾所盼、民生所系。常州高新區狠抓大氣治理,高標準拓展綠色空間,加速實現居民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抬頭見藍的美好愿景。全區累計建成98個公園綠地、133公里綠道,綠地面積超4萬畝,綠化覆蓋率達39.9%。2022年PM2.5濃度降至34.5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五年來下降32.1%。數據的鮮明對比,折射的是高新區生態之變。放眼如今的高新區,口袋公園、城市步道、生態濕地隨處可見,“城在綠中、園在城中、城綠相融”的“綠肺”體系,已成為市民欣賞旖旎風光、休閑小憩的好去處。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人工城市綠肺,萬畝新龍生態林在發揮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按照“公園綠地+”模式進行運營,通過文商旅融合發展,實現生態價值有效轉換。今年在新龍生態林舉辦的“芒禾森林音樂節”“長江森林音樂節”,累計吸引青年樂迷近8.5萬人次,其中90%為外省、外市游客,地鐵1號線森林公園站客流強度達到歷史最高,帶動城區酒店紛紛滿房,實實在在拉動全市旅游消費,向全國發起“詩畫江南、常樂之州”的魅力邀約。從除塵降噪、固碳釋氧的“生態高地”,到有容乃大、森羅萬象的“青年樂土”,新龍生態林寫下了綠色生態資源向經濟價值和民生效益轉化的最美注腳。

展現水鄉風貌,讓水系更優美。常州高新區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是名副其實的江南水鄉。伴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口聚集,區內水系一度面臨河道淤積、污水直排、支浜黑臭等嚴重問題。近年來,在“引江濟太”工程指引下,高新區以新孟河清水廊道建設為主抓手,結合德勝河六改二、老桃花港整治、浦河水系治理等重點工程,啟動水環境全域綜合治理,溝通串聯區內水系,打造“通江達太”的生態水網。全區先后投入超60億元,持續開展底泥清淤、河道拓浚、截污納管、綠岸改造、農村污水處置全覆蓋等一系列治理行動,水環境質量實現明顯改善,8個國省考斷面連續六年保持優Ⅲ比例100%,優Ⅱ比例提升至75%,河暢水清、魚翔淺底、白鷺翩飛、野鴨游弋的生態畫卷在高新大地上徐徐鋪展。一江碧水、澤潤兩岸,隨著河流生態的修復,沿江村落再現水韻江南的秀美風光,綠色生態農業欣欣向榮,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東南村、史陳家村等美麗鄉村成為最美“網紅”村落。每逢周末,周邊市民結隊前往賞花踏青、生態采摘、戶外聚會、休閑野炊,既豐富了人們的休閑娛樂生活,也為鄉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水清、景美、百姓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美好愿景正在高新區演繹為生動現實。

共創綠色家園,讓生活更低碳。 實現“雙碳”目標,既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也要加快轉變能源消費結構、重塑生活方式。建設常州高鐵新城是常州高新區打造中軸崛起“強支點”、跨江融合“橋頭堡”的關鍵一招,自謀劃伊始,就堅持“智慧生態城”高點定位,將零碳未來城市理念融入其中,推動生態與價值完美邂逅、共生共融。已實施的中水綜合利用工程,從江邊污水處理廠接管處理后的中水,輸送至高鐵新城智慧綜合能源站,以熱交換形式提取冷熱能量,通過“子母站+蜂窩型輸配網”輸送至千家萬戶,可為2萬多戶居民、1000多家企事業單位提供集中供冷供熱服務,預計年減少碳排放超8萬噸,相當于新增800公頃闊葉林。同時將能源站所有設施設備隱匿于街角公園下,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實現地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打造成為綠色生態“樣板間”,經過能源站熱交換的中水,進入高鐵新城城市濕地體系,進行自然消納處理,為全市騰出寶貴排江指標資源。“低碳”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習慣和理念。高新區不斷提升新能源使用便利度,加快布局相關基礎設施,推動分布式光伏、用戶側儲能規模化應用,五年來全區備案光伏項目合計裝機容量累計超310兆瓦,新能源汽車見車率、充電見樁率、光伏電池見板率持續提升,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綠色出行已成為高新區居民的生活新風尚。

實干篤行永不輟,奮楫爭先不止步。新北區委書記、常州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周慶表示,“常州高新區將堅定踐行‘兩山’理論,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工程,不斷擦亮‘秀美高新’名片,進一步打通生態價值轉換渠道,重現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全力當好全市‘532’發展戰略主力軍,努力走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更前列,為繪就中國式現代化美麗常州‘工筆畫’貢獻高新力量”。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