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研究 > 正文

創新在一線|如何讓職工走出“被動創新”怪圈

【創新在一線】

原標題:一些企業盲目開展創新活動,不僅不能促進生產,反而給職工增加負擔——(引題)

如何讓職工走出“被動創新”怪圈(主題)


(資料圖)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國

閱讀提示

一些企業盲目開展創新活動,讓部分職工陷入“被動創新”怪圈,只要做出了對常規工作以外的探索,且只要稍微有一點成效,都會被要求進行深度創新并進行書面匯報總結,這不僅不能改進技術、促進生產,反而給職工增加負擔,容易讓職工喪失創新創造的熱情。

“我對這件工具的改進很小,更談不上有什么創新發明。”日前,重慶一制造企業的模具維修工人陳亮在改造一維修工具后遇到一點煩心事。陳亮說,他只是給工具的握把加裝了延長桿和防滑套,車間的領導不僅要他形成書面文字,給公司報上去,還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改進工具。

據了解,當前,創新已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職工科創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在實踐中,因企業盲目開展創新活動,讓部分職工陷入“被動創新”怪圈,還有一線職工因受自身文化水平、工作分工,缺乏激勵機制等因素限制,導致出現專利申報及成果轉化難等問題,不僅影響了企業的提檔升級,也讓職工的創新熱情受挫。

如何打破職工科創“藩籬”,點燃創新激情?既是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職工心中所盼。

職工陷入“被動創新”怪圈

陳亮所在的公司去年給維修工更換了一些維修工具,其中,一件可以適用于多種螺絲規格的扳手,因握把較短,不好操作,陳亮便對其進行了改造。工具改造后,是好用了很多,可后續的事情卻讓他直呼“趕鴨子上架”。

他坦言,改造工具的出發點是讓工作更省力,以前也曾多次改進老工具,從來沒有誰讓自己用文字的方式,寫下改造的背景、原因、實驗過程、最終效果,后續改進方案等。“我就是一個維修工人,沒有多高的文化水平,哪里寫得出來。”陳亮對記者說。

今年以來,該公司要求一線職工大力開展革新工藝、改進工具、創新技術的活動。這些企業一線職工只要做出了對常規工作以外的探索,且只要稍微有一點成效,都會被要求進行深度創新。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企業的一線職工在崗位上進行技術革新,給企業帶來了“甜頭”,這也導致部分企業盲目要求職工進行創新活動。

采訪中,多名一線職工向記者透露,他們陷入了“被動創新”的怪圈。有一家企業的職工向記者反映,技術研發團隊經常到生產一線向他們咨詢創新意見,還讓他們利用業余時間,加工一些看起來就不靠譜的工具,稱“給一些職工參與高技術含量的創新項目”。“這不僅不能改進技術,促進生產,更給我們正常生產添堵,也讓我們喪失了創新創造的熱情。”

創新面臨多重桎梏

相較于部分職工苦惱的“被動創新”,另一部分有“主動創新”熱情的職工卻面臨著缺乏創新平臺、支持力度有限、專利申報和成果轉化難等多重桎梏。

中鐵建工集團明月湖云上山麓科創基地項目的總工庹萬軍介紹,近年來,隨著建筑工程行業“智慧”程度的提升,一線技術職工或被動或主動融入“智慧工地”建設。由于部分企業、項目部缺乏專利意識和激勵機制,讓不少職工的創新成果面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尷尬局面。

他舉例道,該項目今年申報了多個實用新型專利,其中,申報的名為“一種預制式豎向后澆帶模板”專利,就是解決施工過程中,特殊地帶混凝土澆筑難、質量不好控制的問題,這一問題大多數建筑項目都會遇到,各個工地都有各自的解決辦法,但鮮有工地申報了專利。

庹萬軍坦言,對于建筑項目技術團隊來說,第一要務是保障項目安全、如期推進,在推進首要任務的過程中,出現了新發明,一些項目部的態度通常停留在“解決建設任務即可”,對后續申報專利秉持“有固然可喜,沒有也無所謂”的觀念。

此外,制約職工主動創新積極性的另一關鍵點在于創新成果轉化難。重慶一能源企業的職工李高告訴記者,他已經申請并獲得四項國家專利,比較成熟的兩項創新成果是“全自動阻車裝置”“無鑰匙新型門鎖”,并得到了相關專業人士認可,但始終沒有投入生產。

李高說,這兩項成果要孵化還需要相關安全標志,但申請安標程序復雜,不僅需要提供圖紙、新設備樣品等,還需要組織專家組會診審查,保守估計各項費用加起來要30多萬元。而企業由于經營困難,只能將其暫時擱置。

和李高有類似經歷的職工不在少數。不少企業科創人員向記者反映,有些科技成果還鎖在文件柜里,很難走出去,長久以往,職工、企業的創新激情都會被磨滅。

要讓職工發明家“名利雙收”

在中鐵建工集團重慶東站2標項目部的BIM與信息化專員段先航看來,讓職工發明家“名利雙收”,是最能直接激發職工創新激情的方式。

段先航告訴記者,他開發的“群塔自動化計算”程序得到領導、同事的認可,“這讓我不僅得到了更多的學習、培訓機會,還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未來晉升有了更多可能性”。

“要調動職工創新的積極性,關鍵在于讓職工獲得的收益和付出成正比。”該集團深汕科技生態園B區項目黨支部書記余洋表示,不少職工反映,他們之所以愿意嘗試用新方法、新手段解決生產問題,就是因為項目會“按勞”給予獎勵,同時,在申報專利、參評獎項時也可以署名。

記者還注意到,近年來,讓職工發明家“有名又有利”的呼聲不斷,各地紛紛在推進職工創新成果上下苦功,例如,重慶市新修訂的《重慶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賦予了科技成果完成人更多職務科技成果權屬。但是,職工技術創新“出力與獲利不對等”狀況依然較普遍存在。

為此,有專家建議,當前,應著力完善“職工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轉化服務中心”網上平臺,用市場化的手段幫助職工技術創新成果找“婆家”,助推技術工人創新成果按要素參與分配制度的建立完善,實現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