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研究 > 正文

如何看待出口增速下滑?陳文玲回應每經:制造業轉移是原因之一,“外貿到年底穩下來實現正增長有信心”

8月25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通過線上方式舉辦第166期“經濟每月談”。


(資料圖)

今年二季度以來,我國外貿呈現下滑趨勢。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接下來外貿走勢如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就上述問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7月份我國進出口增速出現一定程度下滑,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國內制造業轉移是原因之一,這必然帶來貿易的轉移。

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前7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3.5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同)增長0.4%。其中,出口13.47萬億元,增長1.5%;進口10.08萬億元,下降1.1%;貿易順差3.39萬億元,擴大10.3%。

從單月來看,7月份,我國進出口3.46萬億元,下降8.3%。其中,出口2.02萬億元,下降9.2%;進口1.44萬億元,下降6.9%;貿易順差5757億元,收窄14.6%。

按美元計價,今年7月份我國進出口4829.2億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817.6億美元,下降14.5%;進口2011.6億美元,下降12.4%;貿易順差806億美元,收窄19.4%。

陳文玲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時表示,從前7個月外貿數據來看,進出口仍然保持正增長。單月數據的下滑和制造業轉移有一定關系。首先,這是大國競爭博弈的結果。

“其次,國內成本驅動導致制造業轉移,這從2008年就已經開始。”陳文玲表示,周邊國家采取的競爭策略與一些大國趨同,造成我國制造業轉移加速,所以帶來貿易的轉移。

“一些大量進口中國產品的國家,其本國制造業也在逐步復蘇。”陳文玲指出,這些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恢復,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實際上在下降。

此外,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對進出口、消費、市場的需求也是下降的。陳文玲認為,全球對電子產品,比如手機的需求就在下降。所以,消費需求的下滑也是導致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

但是從長周期來看,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為30%,我們具有強大的貿易品生產能力。中國具有政策和制度的優勢,支持外貿發展的一攬子舉措不會改變。

從存量來看,我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陳文玲指出,中國貿易存量是巨大的,“我認為外貿總體上持平,到年底能夠穩下來,實現正增長是有信心的。”

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