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業界 > 正文

“幼有所育”問題引發討論 養娃也需政策給力

養娃不易,也需政策給力。

今年的全國“兩會”,“幼有所育”問題引發了多輪討論。從政府工作報告到發改委答記者問,萌寶們成了“兩會”屢屢被提及的“最小場外嘉賓”。

民盟中央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劉曉莊針對社會上“生得起,養不起”的顧慮,就建議加大個稅優惠力度,增加0至3周歲子女撫養專項附加扣除項目。

無獨有偶,3月5日,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在答記者問時,也提到要落實育齡夫妻依法享有的各項福利待遇和計劃生育的免費服務,落實個稅減免扣除。他還提到一個重要概念,“構建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

按照目前的個稅抵扣政策,“子女教育專項抵扣”涵蓋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的各階段(從小學到博士)。其中,學前教育(即幼兒園階段)是從3歲算起。也就是說,孩子3歲以后,父母才能享受個稅抵扣的優惠政策。而補上“0至3歲”這個年齡段,則能與之銜接,讓個稅抵扣能覆蓋撫養子女的近乎全階段。

這絕非多余:對很多新手父母而言,0至3歲期間育兒的壓力并不小。作為一個兩歲半孩子的母親,我有個深切感受,那就是養娃不易。尤其是孩子3歲前,很多新手父母們心理上還在調適,各種生活壓力就已經撲面而來。

每月各種賬單接連襲來:奶粉、奶瓶,正餐、輔食,衣服、尿布,小車、玩具……即便我已經屬于“糙養”的范疇,每個月仍需要動輒兩三千元的剛性支出。

而比起經濟上的重壓,精力和時間上的占有也困擾著寶媽、奶爸。在孩子0至3歲之間,一天24小時幾乎不能離開大人的視線。這意味著,即便一家四口“排班”照顧,也需要每個人每天付出6個小時。

我們常說,“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這固然沒錯,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正處于事業上升期的新手父母,必然會因為養娃而牽扯精力,進而影響收入境況、職業前景和家庭地位等。養娃的確是父母的分內事,但這絕不單單是個家庭命題,更是社會命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是發自內心地抵觸孩子,而是因為抗拒壓力而選擇不婚、不育、不生二孩。

拋開生育所涉及的人口形勢、國家發展等宏觀問題不談,單從個人感受和愿望出發,生兩個寶寶,讓孩子相互陪伴成長,在長大之后互相照護,可能是多數家庭包括父母、祖輩在內的期盼。可育娃成本就擺在那,它最終會以經濟壓力的形式得以體現,并將“生娃育兒”跟“確保生活質量”置于生活天平的兩端。

而通過政策傾斜,幫助年輕人度過困難階段,既能顯示政策溫度,長遠看,也能激發社會的活力。

就此而言,“增加0至3周歲子女撫養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的建議,擊中了社會的痛點。

讓“育兒”對應的個稅抵扣項目從“3歲之后”擴展到“從出生到畢業”的全階段,這本質上也是個稅惠澤力度的擴大,既能更有力地緩解“高壓”之下新手父母的生活負擔,也能切中生育孩子的兩大核心難題——“沒人帶、養不起”,讓很多育齡夫妻少些后顧之憂。鑒于此,希望在未來個稅政策再做調整時,能將該建議加以考慮。

關鍵詞: 幼有所育 政策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