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業界 > 正文

武漢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 頭部企業不斷吸引“新市民”涌入

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率先放開落戶限制,實施人才落戶“零門檻”;開啟引才“全天候”申報,組建武漢人才集團;實施“學子留漢”工程,為萬余名留漢大學生提供優惠租賃房……

人才,一直是武漢的創新“密碼”。眼下,為加快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武漢正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全力打造八方英才慕名而來、紛至沓來、悅遠來的逐夢之城、圓夢之地。

上周,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正式開園運營。截至目前,武漢已實現連續5年人才凈流入,人才資源總量達285.7萬人。

“不拼資金拼環境”

青創園“拎包入住”幫初創企業省成本

“入駐當天就能開展研發工作,完全實現了‘拎包入住’。”2月16日,從巴黎第六大學回漢自主創業的熊鵬航回憶說,“第一次來到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時,我被這里的條件‘震撼了’。”

32歲的熊鵬航是武漢灝存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該公司專門從事穿戴型手勢識別和全身動態捕捉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是首批入駐青創園的企業之一。園區把孵化中心最大一間辦公室騰出來給其搞研發,面積達數百方米。

“要知道,租房、裝修成本也是初創企業一筆不小的費用負擔。”熊鵬航說,青創園實行的低租金模式為初創企業節約了大量成本。“我以前在深圳南山區看到過的‘共享會議室’,這里也有,可以直接在微信上預約,到點刷碼入場,創業洽談室、公共服務窗口、休閑區等一應俱全。”

熊鵬航對未來充滿期待:“進來的公司基本上都與人工智能相關,很容易形成集群。年輕人思想活躍、氛圍輕松,一起探討新技術,一起合作,更好地抱團發展。”

2月15日,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在武漢東湖高新區華中科技大學科技園正式開園運營。截至目前,園內已引入32家企業。未來5年,力爭培育市場主體1萬家。

“青創園不僅是空間形式,更是功能載體。我們‘不拼資金拼環境’,把人才‘痛點’作為工作著力點,為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發展全過程提供全鏈條服務。”湖北青創園(光谷)示范園負責人常學武介紹,園區為入駐企業或創業團隊提供了“一條龍”孵化服務,包括工商注冊、法務咨詢、政策扶持、項目指導、人才招聘等,還提供創業孵化、就業見、成果轉化、交流展示的創新創業服務空間和基地,為廣大青年來漢留漢創新創業、就業興業提供貼心體驗。

“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

創業訓練營幫青年創業者“從頭再來”

“從頭再來沒啥的。”今年26歲的趙昕經歷了兩次創業,現在是武漢一家影視后期制作公司的老板。

2018年畢業后,趙昕進入武漢一家網絡科技公司。工作半年后,他選擇自主創業。一年后,因為社會經驗和公司管理經驗不足,他的第一次創業失敗。

后來,經過創業伙伴們推薦,趙昕開始積極參加武漢市相關部門舉辦的各類“路演”、創業訓練營活動,獲得政策輔導、資源對接等一系列支持。兩年后,他再次創業,公司主要以短視頻和中視頻為核心業務,目前發展勢頭不錯。

10多年前,媒體報道光谷“海歸”博士創業惜敗的消息。當時的東湖高新區負責人這樣回應:光谷的創業文化就是“鼓勵創新、寬容失敗”。風險與失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總結經驗教訓,矢志不渝地開拓創新。

如今,不僅在光谷,武漢全市上下正在營造一種“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的“寬”環境,尊重任何一位創業者的夢想。

早在2015年,武漢就出臺了《高校畢業生小額擔保貸款實施辦法》,提出在武漢創業的高校畢業生(畢業5年內)可無抵押獲取單筆10萬元無息貸款,貸款期限最長為2年。

上述文件中寫道,武漢高校畢業生創業失敗的,經擔保機構、經辦銀行上門核查證實無力償還的,則啟動追償機制,追償額度為本金的1/10,即1萬元,余下的損失由財政經費代償。貸款人完成追償的則不影響個人信用記錄。

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科技型小企業的發展較快,但普遍具有輕資產的特點,使其貸款時很難拿出相應的抵押物。“這項舉措正是鼓勵和支持各種新想法、新嘗試、新發現、新發明的體現,讓人才創業失敗后仍有尊嚴、有保障、有機會。”

武漢人才服務中心有關負責人認為,如今政策不斷更新,但“寬容失敗”、給予人才項目“生長周期”的寬松原則一直沒變。目的就是為創業創新者摘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緊箍”,給他們吃下“定心丸”。

“在這里能干出一番事業更重要”

越來越多頭部企業吸引“新市民”涌入

上周三,從武漢大學碩士畢業、創建芥末影視文化傳播(武漢)有限公司的田野在朋友圈發了一條信息:“這一次下定決心離開杭州,回武漢啦!”

“在哪里能干出一番事業更重要。”談及自己為何選擇武漢時,田野說,“武漢是‘設計之都’,我期待在這座城市追逐夢想。”

“我們為什么選擇武漢?”眺望著1000多方米的工程研發中心,“武漢英才”、武漢漢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武漢理工大學理學院教授何大說,“因為這里有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

何大團隊致力于導熱石墨烯膜的研發,能有效解決5G產品更高熱通量的問題。何大2017年回漢組建團隊,與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合作,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省部級項目,不斷吸納這一領域頂尖人才來漢、留漢。

“留下來,就是因為能干事。”何大說,“這些年,我看到了武漢的變化,更看到了一種‘干成事’的可能,可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幾年,人才回流武漢已逐漸成為新趨勢。截至2021年8月底的獵聘大數據顯示,從深圳、上海、北京回流武漢的人才最多,占比分別為14.42%、13.18%、11.29%。

“先筑巢、再引鳳,讓人人盡展其才”已成為武漢吸引人才的“法寶”之一。小米、華為、科大訊飛、小鵬汽車、霍尼韋爾等頭部企業紛紛“重倉”武漢;三峽集團、中國電建裝備集團等企業總部來到武漢;“光芯屏端網”、生物醫藥、汽車及零部件等優勢產業積能成勢……

“‘海納百川’是武漢城市格,是這座城市活力的最好注腳。”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武漢大學經濟系主任、教授羅知認為,武漢宜居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多頭部企業提供的就業機會,成為“新市民”不斷涌入的原因。“未來,武漢應以更高的站位、更寬闊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打破條條框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激發創新創業更強勁的動力。”

關鍵詞: 人才強市戰略 頭部企業 創新密碼 初創企業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