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 > 業界 > 正文

起底東航黑匣子制造商:一家靠“買買買”起家的商業巨頭

看不慣,又離不開

4月20日,中國民航局發布了《“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調查初步報告》。報告中稱,機上兩部記錄器由于撞擊嚴重受損,數據修復及分析工作仍在進行中。

自事故發生以來,記錄器(俗稱“黑匣子”)備受關注。

每次搜尋的過程中,“為什么黑匣子那么難找”的提問總是把黑匣子的制造商霍尼韋爾公司推向人們的視野。霍尼韋爾公司曾在3月24日發表聲明稱,如有要求將隨時準備支持黑匣子調查工作。

上一次霍尼韋爾公司如此引人關注,是在2020年疫情初期。

當時,市場對(K)N95口罩的需求量大增。霍尼韋爾和3M的(K)N95口罩曾成為搶手貨,但相比于3M,霍尼韋爾的口罩價格更便宜,且嚴懲經銷商私自漲價的行為。

無論是(K)N95口罩還是黑匣子,都是真正的霍尼韋爾,但又不是霍尼韋爾的完全體。

作為一家不折不扣的“跨界狂魔”,霍尼韋爾的業務范圍從登月火箭的零件、量子計算機,再到飛機駕駛艙控制系統和(K)N95口罩,從生產控制單個指標的產品,到控制行業上下游,再到控制多個行業。

截至2022年2月,即使疫情對該公司最大的航空航天零件業務造成打擊,導致其收入同比下降11.1%,但霍尼韋爾仍以326億美元的全年營收位列財富500強公司的第94位。

一路走來,這家全球100強的超級巨頭企業的擴張方式,一言以蔽之,就是“買買買”。

找不到黑匣子時挨罵

霍尼韋爾已經是龐大的跨界巨頭,但平時行事十分低調。作為全球最大的黑匣子制造商,每次空難發生后,霍尼韋爾總是會被埋怨——人們在怪罪航空公司和飛機制造商時,也會埋怨霍尼韋爾生產的黑匣子技術不夠高級,既難找、又難以解讀。

事實上,飛機制造商也很難擺脫這個行業“控制狂”。每一架波音飛機里就有30%的零件來自霍尼韋爾,就連保障絕大多數飛機安全飛行的自動駕駛系統,也是由霍尼韋爾開發的。

空客公司從2019年起試圖開發一個新的系統,將數據記錄存儲在飛機外殼的面板內。該面板將在飛機意外著陸時分離,并激活無線電信標。

這既可以保留信息,又可以告訴搜救人員和飛機墜毀的確切位置,但該系統迄今尚未取得大的進展。

2016年埃航失事航班中的黑匣子

自從第一臺黑匣子在1953年德哈維蘭公司的人類首架噴氣式客機上使用,霍尼韋爾就聲稱在不斷改進其技術,從磁帶錄音升級到如今的固態存儲。

但作為空難真相的關鍵證據,黑匣子在過去的70年,只有四次的明確迭代。

一位參與飛機設計制造的工程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在目前的商業架構中,不會有新的企業投入研發全新的黑匣子,因為新興企業很難進入飛機商們的采購名單。

換句話說,即便研發出技術更好的黑匣子,也不一定有人買單。

而作為傳統的黑匣子制造商,每年繼續投入數十億美元進行技術研發的驅動力也不強。“畢竟在歷史上看,空難仍是小概率事件。”該工程師表示。

言下之意,即黑匣子制造商的產品現在有穩定的銷路,即便每年繼續投入數十億,產品的銷路也不會變大;不投入,也不會變小。

高光時刻

霍尼韋爾的市場地位,是靠著過去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高光時刻贏得的。

二戰時期,霍尼韋爾開發了坦克潛望鏡、攝像機穩定器和飛機用的C-1自動駕駛系統。而C-1系統的發明徹底促成了飛機精準轟炸戰術的形成,并最終用于1945年美國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兩架B-29轟炸機。

這些項目的成功促使明尼霍尼韋爾于1942在芝加哥開設了一個航空部門,正式邁入航空器相關系統和零件的開發。第二年,霍尼韋爾收購了Intervox公司的聲吶、超聲波和遙測技術,并用在美國第一艘核潛艇上。

在冷戰時期,隨著美蘇軍備競賽的升級,霍尼韋爾的訂單也從飛機零件升級到火箭零件。

1969年,當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時,載著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員的阿波羅11號中,就有14個電子設備和16000個零件來自霍尼韋爾。

經歷了這些高光時刻后,霍尼韋爾終于得到飛機制造行業的長期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霍尼韋爾還給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提供了飛行控制、自動駕駛和機輪剎車等系統。霍尼韋爾此前在2021年9月與中國東方航空簽訂合作備忘錄,升級針對C919機型上裝配的霍尼韋爾HGT750型輔助動力裝置(APU)的維護維修能力。

“買買買”

1885年,年輕的美國工程師霍尼韋爾買下了瑞士發明家巴茨的供暖煤爐壁爐溫度控制器公司,通過并購,霍尼韋爾公司由此誕生。

也許是從這一開始,霍尼韋爾公司就被注入了并購的基因。自1927年上市后,手握350萬美元資產的霍尼韋爾公司從壁爐溫度控制器開始,觸角蔓延至整個美國供暖行業。不但整合了多家美國熱水器和管道供應商,還憑借著在溫度控制系統上的精細技術,成為當時美國最大的鐘表和儀表控制器生產商,開始進軍工業生產的控制系統,還在英國、加拿大和荷蘭開設了業務。

1999年,“控制狂”霍尼韋爾被另外一個巨頭聯合信號公司收購了,但合并公司名卻保留為“霍尼韋爾”。不只是名字,通過收購擴張的基因也被保留,且霍尼韋爾的版圖借此擴張到航空、汽車零件和化工領域。

進入21世紀后,“控制狂”霍尼韋爾的瘋狂擴張才第一次遭到了反壟斷監管的阻攔。

時任通用電氣CEO、管理學大師威爾奇向估值超過210億美元的霍尼韋爾提出了收購要約。如果兩家公司成功合并,將成為一個跨越航空航天、汽車、石化、金融服務等多行業的超級巨頭。

當時,美國司法部批準了合并,但被歐盟委員會阻止。

對于歐洲本土飛機制造巨頭空客而言,這兩個公司一旦合并,空客的飛機制造從發動機到駕駛系統都將只能從這一家公司購買。

歐盟成功阻止了通用電氣收購霍尼韋爾成為超級巨頭,但沒能阻止霍尼韋爾收購其他公司,讓自己成為巨頭。

自2002年至2015年,“控制狂”霍尼韋爾成功進行了80多次并購和60多次業務剝離。其中包括收購英國建材供應商Novar涉足建筑業,收購陶氏化學石油化工部門的50%股份成立霍尼韋爾環球石油產品公司鞏固其化工行業的地位,收購英法美等國的多家水、燃氣、電表控制公司來發展老本行的控制系統。

近年來,經營狀況長期良好的霍尼韋爾也開始將觸角伸向高新技術領域。

2020年3月,霍尼韋爾宣布開發量子計算機,還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國家機器人工程中心合作,制造用于供應鏈升級的分揀機器人。在這條路上,霍尼韋爾還發展出了配送和倉儲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在疫情期間收獲亞馬遜的大筆訂單。

如今,霍尼韋爾已經能在航空航天、建筑、化工、高性能材料、工業生產和供應鏈上具備強大的控制力。

關鍵詞: MU5735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