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業界 > 正文

云南大學無黨派代表人士馮卓:把“學術報國”寫在億年化石上 天天即時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熊佳欣)“我的工作就是從化石保存的蛛絲馬跡中,探索幾億年前的地球。”近日,云南大學無黨派代表人士、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員馮卓接受記者專訪,講述他從化石標本中破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演變規律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的故事。

2008年,馮卓從中國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拒絕了東部地區名校和科研機構的邀請,毅然遠赴云南,扎根紅土地。入職云南大學后,馮卓積極承擔古生物學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使命,他帶領的植物古生態團隊圍繞“關鍵地質轉折期陸生植物演化與環境”這一重大科學問題,開展了大量野外調查和深入研究工作。近年,馮卓團隊在該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明確研究方向后,通過文獻資料摸排化石產地,就出發前往現場進行野外發掘工作,把挖到的化石逐一編號,并詳細登記野外信息。回到實驗室后,再按照產地、地層年代歸類保存、逐一拍照,有時還要對化石標本進行必要的修復。”馮卓告訴記者,采集化石是古生物學研究的起點,這些看似繁瑣的工作,正是開展古生物學研究必不可少的環節。

作為云南大學植物古生態團隊的帶頭人,馮卓研究員建立了國際一流的科研平臺和特色鮮明的研究隊伍,在古生物學學術研究、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國內學術舞臺嶄露頭角。馮卓主持和參加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二次青藏科考等在內的十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和人才項目,在《自然-通信》《科學進展》《美國科學院院報》《地球科學論評》《當代生物學》等國際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

“古生物學研究不僅要往山里跑、挖化石,還需聯合國際同行開展合作攻關研究。”長期以來,馮卓帶領團隊活躍于國際學術舞臺,持續推動云南古生物學研究的國際化進程。馮卓在德國開姆尼茨自然歷史博物館從事博士后研究期間,對中國和德國二疊紀礦化植物開展了系統的對比研究;獲得美國史密森學會“短期訪問學者獎”后,啟動了深時植物和昆蟲相互作用與協同演化的國際合作;多次應邀到捷克開展西波西米亞盆地特異埋藏植物群的發掘和對比研究;作為中德合作項目《中德“古生物學、地層學和地球化學”合作研究小組》的骨干成員,多次帶領國際同行赴野外進行現場研討,2016年馮卓獲得德國洪堡學者獎學金的資助,與德國明斯特大學的同行開啟了重要植物類群演化與環境方面的專題研究。因為在國際古植物學界的重要影響,2022年,馮卓獲得洪堡學者博士后合作導師項目。該項目是自1953年以來,洪堡基金會批準的第十項來華開展博士后研究的項目。

“如何能夠更好地保護當今的生物多樣性?如何能夠更好地保護生態系統?需要我們追根溯源,從歷史的角度為當今的保護尋找答案。”馮卓表示,他和團隊將堅守“學術報國、科研強國”的初心,秉承“邊疆資源、世界學術”的科學追求,充分利用云南豐富古生物資源,為國家重要古生物資源的研究、開發、保護、利用等工作貢獻力量。(完)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